陶瓷

月销300万当景德镇匠人遇见微拍堂,央

发布时间:2023/3/4 14:23:48   

  江西景德镇,窑口前,赵占寸步不离。他知道,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有一批客人在等着他的作品。

  年近四十不惑,赵占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没出过远门,只想学一门手艺的少年人。只不过,二十年来,从学徒到窑主,从线下到线上微拍堂,瓷器这门手艺,从未放下。

  “当时,因为老家在淮北,算是北方,就是想去南方外面的世界看看,也想学一门手艺傍身”。年,不过十六七岁的赵占只身前往景德镇,成了一名“景漂”。

  景德镇官窑传统七十二道工艺,烧窑是制作工艺中决定性的一道。业内将其唤做“把庄”,每个窑口都有自己专属的“把庄师傅”,这也是赵占入行学的手艺。

  “因为烧窑这一道工艺决定了瓷能不能成,不是从新人开始培养的话,很多习惯养成很难。”赵占从一位学徒做起,正式和瓷器结了缘。

  瓷器一道,在景德镇流传千年,学徒多是要先练几年基本功,才算正式“入门”。技艺日趋成熟的赵占,成了景德镇上小有名气的师傅,时常被人请去“掌窑”。

  “当时二十出头,又懂点东西,就想着自己开一个窑口,也算是创业吧。”每一位做瓷器的匠人,都对拥有自己的窑口有着憧憬。

  不过这个时候的赵占,摔了个跟头。

  每一道窑口,都有着自己独到的技术。釉彩、泥料、烧法……不同的窑口特色百花齐放,在代代传承之余,不断推陈出新。这寻找属于自己的特色,成了围绕赵占整整两年的梦魇。

  从泥料配方,到上釉技法,到烧窑工艺,他尝尽自己所能去尝试,出来的瓷器始终达不到他的要求。“好的瓷器它是会说话的,懂瓷器的人一眼就能读懂。”赵占想起那段时间,深有感慨,始终烧不出符合自己想法,具备自己韵味的瓷器,让他压力很大。“真是每天睡觉做梦都在想着烧窑。”

  赵占的努力没有白费。这两年的失败,反倒像是磨砺,打磨着他的技艺,也让他掌握了上百种配方,其中不乏国家级专利。放到古代,这都是一脉流派绝不外传的独门秘技。

  正如他自己所说,“好的瓷器会说话”,他潜心钻研烧出的瓷器,被懂行的瓷器专家看中,一时之间,宾客盈门。小小的窑口作坊外面都是挥舞着现金来“堵门”的经销商和瓷器爱好者,一开窑就蹲守在门外,烧一窑、抢一窑,也让赵占和他作品的名气打了出去。

  最开始,这个“小作坊”只有赵占和他的合伙人两人。因为需求量大,两人经常白天忙活一天,晚上还继续干到凌晨。最忙的时候,一周至少有一天,是二十四小时连轴转。

  “那时候不懂什么商铺,也不懂什么渠道,纯粹是客户们上门来找,我们就做。”赵占回忆,他的团队也慢慢开始扩大,自己在景德镇、上海、天津都有线下实体店,巅峰时期足有7家。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创办了自己的陶瓷品牌——忆器。

  “器”由匠心造,人“忆”物之美。这就是“忆器”,也代表着赵占对于陶瓷技艺的态度。

  尽管传承的是老手艺,可赵占却一直在保持学习。“跟着一起吃饭的伙伴们越来越多,必须保持学习,我感觉技艺也是一样的,就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

  传统电商兴起的时代,他其实就有过尝试。得到的感受是:做起来太麻烦。开店还要会拍摄、会做页面,客户许多都不是圈内人,对于动辄成百上千的精品瓷器抱着怀疑心态。

  直到赵占遇见了微拍堂。

  年初,他经朋友介绍,发现了尚以   他觉察到了机会。“当时很多同行都只是把微拍堂当成工具,我觉得这是一个事业新渠道,要好好做。”

  赵占成功了。巅峰时期,他的微拍堂店铺日销营业额达七八十万,“实在是供应不过来了。”到现在,他在线上的事业已经趋于稳定,单月销售基本维持在二三百万。

  “线上肯定是未来的主流。”赵占很认真地说,对比前两年,线下渠道情况连年下滑,周围不少同行都在找出路,有些还向他请教如何做微拍堂。

  而他,从容不迫地继续维持着自己的“窑口”,带一些愿意传承、学习的年轻人当徒弟,招业内技艺比较成熟的师傅作为生产团队,加上销售人员,此前两个人的小作坊已经扩张到八十多人。

  他的心得其实很简单,把东西做好了,跟上时代了,就够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58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