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

重庆荣昌陶的高质量发展新变新华社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3/8/7 13:43:58   

在重庆荣昌,一炉窑火已传承多年。“红如枣、薄如纸、声如磬、亮如镜”的荣昌陶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制陶是当地古老而悠久的产业。

在近年来西部地区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中,这一当地最为传统的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通过科技创新布局工业特种陶等新材料产业,荣昌短短5年时间就聚合了70多家高水平陶瓷企业,形成百亿级产值的陶瓷新业态。熊熊窑火,映照出西部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兴旺密码。

荣昌安陶小镇全景。(新华社记者刘潺摄)

揉泥、制坯、打磨、刻花、上釉……年过70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梁先才手指翻飞间,一件茶壶作品现出模样。梁先才9岁起就跟随父亲学习制陶技艺,见证了荣昌陶产业的兴衰起伏。

“荣昌陶是真正源自生活的艺术品。”梁先才说,作为我国主要的民窑产地之一,荣昌窑过去主要生产泡菜坛、酒瓶等居民日用的坛坛罐罐,从中不断升华技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烧制艺术。

20世纪60-80年代,荣昌陶产业兴旺一时。荣昌生产的坛坛罐罐大量出口欧洲、非洲、拉丁美洲、东南亚,出口总量达万余件,平均每年出口量在10万件以上,成为重庆的创汇产品,是荣昌支柱产业之一。

一名陶艺师在检查新出窑的荣昌陶茶具。(新华社记者刘潺摄)

然而,20世纪末,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泡菜坛、水缸、酱缸等传统陶制品需求量大幅下滑,荣昌制陶业未能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转型升级,行业产值大幅下滑,年产量不足兴旺时期的十分之一,甚至荣昌陶的技艺传承都面临无人问津的窘境。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观念和技术。”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说,在国家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大潮中,荣昌区抓住科技赋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陶瓷等传统产业开始升级再造。

在重庆兀盾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展示厅内,公司总经理郝恩奇手里拿着一片唱片状的陶瓷膜。他说,这是我国第一片碟式膜,广泛应用于食品提纯、污水处理、土壤净化,甚至是核原料的提纯处理,代表了陶瓷新材料产业的世界最新科技水平。

兀盾科技有限公司展示厅内展出的碟式膜。(新华社记者刘潺摄)

“还是一口窑,烧制的产品已经发生了质变。”荣昌区常务副区长、陶瓷产业链链长常晓勇说,在荣昌国家级高新区陶瓷产业园内,已经聚集了78家像兀盾科技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转向电子信息、环保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陶瓷新材料,初步构建起文化陶、生活陶、工业陶、陶瓷新材料等全产业链条,成为重庆市陶瓷产业基地。

与此同时,荣昌积极承接东部卫浴、装饰高端陶瓷产业转移,短短2年内引进马可波罗、惠达卫浴、金意陶等一批国内知名陶瓷卫浴洁具企业,跻身全国高端陶瓷主产区行列,预计十四五初期陶瓷产业产值将突破亿元。

唯美陶瓷荣昌生产基地的自动化生产流水线。(新华社记者刘潺摄)

荣昌区区长高洪波说,从过去的坛坛罐罐到如今的陶瓷洁具、工业特种陶,荣昌陶初步实现了产业全面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也进一步奠定了荣昌陶艺术不断传承发展的基础,催生更广阔的文旅发展新产业。

在荣昌区安富街道通安村“通安小栖”小院里,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工艺设计系的90后夫妻管永双、李云杉已经在这里扎根5年多了。他们代表了荣昌制陶艺术的新方向:越来越多“学院派”年轻人在这里汲取传统技艺的精华,将荣昌陶艺术发扬光大。年,梁先才的《山河如意瓶》、管永双的《无象》等7件荣昌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这不仅是荣昌陶作品首次被全国最高艺术殿堂收藏,也标志着荣昌陶的美学价值在日益提高。

管永双在展示自己设计制作的荣昌陶作品。(新华社记者刘潺摄)

随之而来的,是以陶文化为核心的文旅产业兴起。在荣昌安富镇上,集陶产业、文化、旅游、体验、教育于一体的荣昌安陶小镇已然成型;一个占地5.6平方公里的“陶文化创意产业园”正在拔地而起,建成“一带一路”陶瓷博览中心、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形成高等院校学生实习实训、青少年学生实作、工艺师创作的基地;陶器产品和工艺美术陶作品的集散地;陶文化创意深度旅游目的地。

“产业升级迭代为文化艺术传承奠定物质基础,文化艺术发展又为产业兴旺凝聚更加厚重的文化底蕴,高质量发展让荣昌这口千年窑火生生不息。”曹清尧说。(记者李勇、陈国洲、刘恩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544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