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陶瓷 >> 陶瓷前景 >> 悲情大师叶喆民出身皇族,清华教授陶瓷泰斗
年寒冬,临近春节之时,一位胡子拉碴,落魄的老人,医院看病,医院里的护士见他没有家属,医院走廊的病床上。
他便这样挂着吊瓶,双眼紧闭,不时走廊还会传来吵闹声和脚步声,吵得这位老人不得安生,眉头之间紧紧皱着,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和环境的喧嚣。
当他的医院之后,便赶紧前去看望,竟没想在走廊里,看到蜷缩在过道如同枯叶败落的老人。
学生心中升起了一腔怒火,他竟没想到老师这样德高望重的人,医院如此苛待冷遇。
医院走廊的叶喆民直到媒体将这件事情报道出去,引起网络一片争议后,医院才知道这位落魄老人竟然有这样大的来头。
皇族后裔、清华教授、陶瓷界的泰斗。这三个毫无关系的身份,竟都来自一人,就是这个像流浪汉的叶喆民。
年的时候,叶喆民出生于北平城,他们的家族有一个响当当的姓氏—叶赫那拉氏,京城八旗子弟的贵胄,祖上更是出了一位有名的女子——乾隆皇后。
叶喆民从小出生在这样的显贵家庭里,却没有滋生出纨绔子弟的傲慢做派。
因为那个时候清朝已经破灭,封建专制已经被推翻,他们的家族早已今非昔比。
叶喆民全家照但是即便没落,也是富贵不可言。叶赫那拉·麟趾是叶喆民的父亲,在大清灭亡之后,他没有沉浸在贵族的痴梦里,而是顺应时代的洪流,放弃家族的姓氏,改名为叶麟趾。
他曾经通过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回国后担任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耗尽一生心血都在中国陶瓷的研究上。
他是第一个发现定窑的学者,著作的《古今中外陶瓷汇编》更是填补了当时陶瓷史的空白,一举成为中国陶瓷文化研究领域的泰斗。
有一个爱瓷成痴的父亲,叶喆民免不了从小就和陶瓷打交道,耳濡目染之下,对陶瓷的了解也是胜于常人。
但不同于弟弟妹妹对陶瓷的热爱,叶喆民志不在此,也不打算继承父亲的衣钵。
他的志趣在书画之上,从年幼之时,他就喜欢在纸砚上挥洒笔墨。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本,而书法则是汉字的灵魂和中华文化艺术之精粹。”
对于儿子的选择,叶麟趾并没有强加阻挠,他认为不必一家人都爱瓷,他们理应有自己的追求和喜好。
后来,叶喆民凭借聪颖的天资考上了北大文学院,师从民国时期四大书法家之一的罗复堪。
叶喆民年轻模样自古以来书画不分家,在书法上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叶喆民,自然而然地也作画成痴。
为此他还先后跟随溥心畲和徐悲鸿系统的学习画画。
除了这些,叶喆民也在碑帖、书法史、古诗词上面造诣颇深,曾亲自撰写的《中国书法史通论》等著作受到业界的高度认可。
曾留下的多幅书法作品更是被海外的博物馆所收藏。
就连当时扬州博物馆馆长顾风都曾忍不住赞叹道:“擅长章草,师从罗复堪先生,有出蓝之誉。”
“出蓝”之赞,这样的隆誉便足以证明叶喆民的真才实学。
但饱受美誉的叶喆民,并不恃才凌人,他年纪虽轻,却看不到那个年龄段少年郎会有的轻狂,待事接物都是谦虚谨卑,口不宣厌语,耳不入恶语。
叶喆民年老在演讲作为清贵之后,又有文人般的儒雅,面如朗月,行若拂风,活出了所有文人学者理想中的样子。
大学毕业以后的叶喆民,被分配到清华大学担任院长秘书,后来由于院系的调整,又去了农业大学做图书管理员。
与此同时他还积极担任学校的业余教员,教了十三年的工会夜校。
叶喆民生活悠然平淡,常有诗书画作为伴,工作闲暇之余,就会研究起自己深爱的书法画作。常常笔墨挥洒起来,往往不知今夕旦暮。
他自己曾和人道:“我练习书法,最初以唐人楷书,行书入手,临摹出几分风格以后,就开始学习魏晋南北朝真书、篆、汉隶与章草,参以宋人、明人草书。”
叶喆民先生纪念座谈会即便是这般刻苦博学,但叶喆民始终对自己有着诸多不满意之处,每当被人称赞书法字画可为当世大家的时候,叶喆民都不甚惶恐。
“越练习,越察觉到自己天资有限,眼高手低,实在不敢妄自称‘家’。”
但不论怎么说,叶喆民依然在书法上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那飘逸卓越的字迹,能够看出非一日之功的刻苦练习。
后来参加工作以后,叶喆民慢慢地又捡起小时候对陶瓷的兴趣,毕竟家人都爱瓷成痴,
叶喆民兜兜转转还是没能离开这个圈子。
在父亲叶麟趾的指导之下,叶喆民参考了大量的国外书籍,自己编写了一本《中国古陶瓷科学检测》。
本来这只是兴趣之下驱使完成的著作,却没想到里面提出的一些检测方法和理论受到了故宫陶瓷文物领导人的青睐。
于是向上提议,邀请他进入故宫陶瓷组。
面对这样的意外之喜,叶家两代人都给予了叶喆民很大的支持。
也是从那以后,叶喆民才开始他真正的“陶瓷人生”。
叶喆民与他人合照虽然是半道出家,但是凭借从小打下来的陶瓷理论基础,叶喆民并没有觉得很吃力。
当他随着馆长亲眼目睹了故宫数万件瓷器以后,他心里生出了一股想要守护他们的念头。
看着那一件件青蓝色,形态各异的瓷器,不由得感叹先人的智慧,这样巧夺天工的瓷器,即便是科技发达的现代也无法复制出来。
后来他跟随孙瀛洲先生前往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学习鉴定古瓷藏品,又与陈万里、冯先铭这样的领域学者走遍南北各地的名窑古迹。
也是在那段时间,他的业务能力和理论知识都飞速提升,对陶瓷的热情也与日俱增。
叶喆民在考察的路上甚至在考察中完全忘乎所以,毫不顾惜自己的形象。
一次在河南的考察中,他蹲在地上,拿着仪器研究破碎的瓷器,过路的行人看到了,都用着一种奇怪的目光直视着他,还有人走过骂了一句“神经病”。
叶喆民回过神来之后才发现,自己竟然已经贴在地面,形态荒诞可笑,也难怪会被人误解。
这样的搞笑的姿势,还一脸认真的研究着,嘴里喃喃不时地发出惊叹和疑惑,可不就像是一个神经病吗?
当然,这些还算不上什么,真正让陶瓷史永远记住叶喆民这个名字是在他凭借一块陶瓷碎片,找到了消失七百多年的汝窑窑址。
也正是这一重大发现,彻底改写了中国现代陶瓷史。
汝窑作为中国陶瓷的巅峰之作,消失的时间已经快有千年,这也是它一度只存在传说之中的原因。
年迈的叶喆民练书法在中国的五大名窑之中,汝窑要排在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之前,一直是位居首位。
甚至在中国的陶瓷史上,也素来有着“汝窑为魁”的美称。
端看它的外形,便是“釉如凝脂,天青犹翠”,这样巧夺天工之宝,几近完美。
它像是一块美玉,但又不是真实的玉,是用陶瓷烧出玉的颜色和质地。
明明是用陶瓷所做,却比真正的玉瓷还要真实好看。
就连宋徽宗都忍不住赞叹它的颜色:“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汝瓷中最为人乐道的便是青瓷,颜色也是有着天青、天蓝,豆绿、月白等。
远远看去像是一块美玉,放在手心里欣赏把玩,更是让人爱不释手。
因此它常有“似玉非玉胜似玉”的美名。
但由于制作工艺繁复,烧造时期短,加上汝瓷让以玛瑙为釉,因此存量极少,不足百件,一度成为传说中的工艺品。
于是能够挖掘到汝官瓷的窑址,一直是国内陶瓷研究者和考古学者的一大夙愿。
叶喆民也不例外,他对汝窑的执着不输给任何人。
汝瓷的魅力他曾跟随冯先铭先后考察了很多地方,多次寻访,但仍是一无所获。
在这个期间,失望一次次袭来,旁边冷嘲热讽的言语也逐渐飘到耳朵里,很多人都劝他放弃。
毕竟一直以来,汝窑都活在传说中,几百年来想要寻访它的学者不胜可数,但最后无一不是失败告终。
但叶喆民似乎并不理会外界的言论,再多的打击也没有中断他的坚持。
他的父亲就曾找到定窑遗址,如今他继承父亲的衣钵,自然不会轻易言弃。
即便是痴人说梦,世世代代也仍有无数人在寻找它的旅途中,他叶喆民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而出乎意料的是,消失了几百年的汝窑窑址竟然还真让这个执拗的学者找到了。
汝窑窑址挖掘那是在河南的清凉山,细心的叶喆民在那里发现了一块和汝窑瓷器材质相同的瓷片。
那一刻他内心产生了一个大胆的猜测,随即怀着激动地心情对清凉山进行了考察。
并在年的国内陶瓷研究会上说出一番掷地有声的言语:
“清凉寺村未必不是一条寻找汝窑窑址的有力线索!”
随即,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对宝丰县清凉寺村进行挖掘和探测。
也正是那一刻,神秘已久的汝窑窑址终于被找到,得以重见天日。
汝瓷的碎片这一发现,不但勘破了中国陶瓷史上的一大秘密,更是破解了许多汝窑烧制上的难题。
从那以后,堪比商彝周鼎的汝窑瓷器,不再高不可攀,而是慢慢地走向寻常百姓人家的生活里,为大众所熟知和享有。
而这其中,叶喆民作为发现的第一人,功不可没,更是凭借一己之力,改写了中国现代陶瓷史。
从古至今,只要是和古玩瓷器沾边的就非富即贵,但叶喆民却是一个“另类”。
他发现的汝窑窑址价值连城,就是一块残片都可抵千金。但他却对这些没有丝毫兴趣,只是挥一挥衣袖,便又开始踏上了另一条研究之路。
因为国内一度出现很多模仿汝窑的赝品,导致很多人都被骗去大量家产。
叶喆民便在《中国陶瓷史》中提出:
“汝瓷的一个特征就是,在十倍的放大镜下,能看到釉中气泡稀疏,如若晨星一般寥寥无几。”
中国陶瓷史从此,“寥若晨星”之法便成为判定汝窑真伪的重要依据。
除了著书立说,叶喆民更将一身才学倾囊相授给自己的学生,在当下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时代里,凡是大师,哪个不藏掖一些本事。
但叶喆民似乎从没未有过这样的顾虑,想当初有出蓝美誉的他,岂不正得益于师傅毫无保留地传授。
如今轮到他执教收生,自然是谨循先师风骨,将更多的理论和知识传达给更多的优秀人才。
八九十年代,叶喆民在北京大学、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担任教授,讲授中国陶瓷史、中国书法史等课程。
“孔子说他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八个字我始终记得,莫敢忘记,只要活着,我就应该起到这样的作用。”
叶喆民的生活照叶喆民还对学生说:“要自强不息,多做学问,但做学问也要先学会做人。”
叶佩兰系曾经在谈到叶喆民时,曾说:
“叶教授不仅学问做得好,人品亦是正气凛然,为人非常低调,从不显山露水。”
叶喆民这一辈子都汲汲于做学问,笔耕不辍,立书讲学。
即便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他还依然在主编《中国磁州窑》。
但即便是这一生取得如此丰功伟绩,叶喆民都未尝有半分骄慢之情。
熟悉叶喆民的学生都知道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过得是什么样的日子。
清朝贵族后裔,没有所谓的豪宅大院,门楣光耀,而是一个空间逼仄,门窗破败的屋子。
根据叶喆民的学生唐庆年所说,他曾探访过老师的住所,文人大多不喜奢华,总爱清雅之所,但是当看到老师的住处时,还是被震惊了。
叶喆民写的书法家里十分壅塞凌乱,家具陈旧,靠墙的沙发被书报杂物铺满,兼用饭桌的小圆桌上也放着笔筒文具和药瓶。
尤其是关门的时候,还要用折叠多层的塑料袋掖上,否则,那扇门就没办法关上。
对于是否担心盗贼闯入,叶喆民想必都不在意,家中清贫至此,还有什么可偷的?
一件衣服都能穿几十年,家里挂得最多的就是自己闲暇写的字画。
但在叶喆民的眼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金屋玉屋可能都不比一个挂满字画的陋室。
可让人难以预料的是,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谦逊好学的古陶瓷学者,最后的处境却让人无比心碎;
这样一个默默无闻,不求名利的清贫老人,最后会以一种不堪的方式成为名人,落魄至此,哪里有半点当代大师的体面。
年11月,93岁的叶喆民身体不适,病情来势汹汹,但身边却没有一个照顾的人,老伴前不久医院,养女旅居德国。
无奈之下,老人只好拖着疲倦虚医院看病,由于平时过于低调,又一向打医院认定为孤寡落魄的老人。
医院的走廊里,挂好点滴,便不闻不问。
等到学生过去看他时,他已经在那个狭隘嘈杂的过道蜷缩了一周的时间。
老人像冬天败落的枯叶一样,眉头紧皱出几道沟壑,似乎被走廊过往路人的吵闹所打扰。
叶喆民传授知识昔日被老人珍惜喜爱的仙风道骨的长须,也在病魔的折磨下,无心打理而凌乱不堪。
面对学生含泪的问候,老人虚弱地张口喃喃,含糊不清的言语里,还能勉强听到一句:“不碍事····”
可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叶喆民的身体越来越虚弱,没有丝毫好转的迹象。
年1月2日,就在新年的第二天,老人似乎不堪病痛的折磨,疲倦地合上了双眼,永远地沉睡过去。
病房里,他的学生站成一排,有的低声地啜泣着,有的掩面痛哭着。
外面满城喧嚣欢庆新年,这位老人静静地离开,没有一丝响声,生怕打扰了大家片刻的欢愉。
而让人愤然感慨的是,就在老人病危之时,叶老的凄凉的照片传到了网上,很多网友当时都不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只是同情可怜他的遭遇。
叶老病逝之后,有报道发文感慨一代大师的陨落,但除了业界同行和学生弟子,外界几乎无人关心。
更为可笑的是,当时正有两个小明星夜宿门的事情霸榜热搜长达一个月之久,将那条默哀叶老的新闻压了下去。
满屏花边娱乐八卦,热搜榜上竟没有一处他的位置。
举国喧嚣之时,叶老之名无人所知。
不禁让人沉思,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将军坟前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