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陶瓷 >> 陶瓷介绍 >> 汝窑的夹炭胎与梨皮评苏富比拍汝之八
在古玩圈,汝瓷有一个特征叫“梨皮”,古玩圈汝瓷认定有句顺口溜:“梨皮,蟹爪,芝麻花。”在实验中我们叫它“夹炭胎”,是因北宋官窑窑场的汝瓷作品中的胎体普遍夹炭显露的特征。
故宫博物院馆藏汝瓷碗(卷足尾部釉薄处观测夹炭胎)
由于夹炭是在胎中,一般完整器只在口沿,卷足的尾部釉薄处才可观察到,釉中一般会有零星炭粒融入,非釉薄处的釉中炭粒只有个别能显露出来,这种釉中炭点,虽然稀少,廖若晨星,但肉眼清晰可见,不和气泡一样,用放大镜才能看见。
北宋官窑汝瓷瓷片断面观察夹炭点。
过去,学术界认为黄河冲积泥土只适用于制陶而不适用于制瓷,以无胎土来源否定北宋官窑在开封附近的存在。在我们长期对疑似北宋官窑作品的胎土构成观察过程中,发现北宋官窑作品的胎土存在多元配制,其中疑似焦炭颗粒的掺入最为明显,这可能和北宋官窑作品的泥范制瓷工艺有关,也可能和黄河泥土参与胎泥制作有关。远古时代“夹炭陶”夹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陶器的强度与对食物(稻)的自然崇拜。疑似北宋官窑胎泥中焦炭颗粒的掺入,可能是北宋官窑需要密度低,具有一定悬浮性,疏水性好的瘠性材料来调整胎泥的粘性系数,以适应模具生产中对胎泥良好流动性,良好搅动性,及在泥范上滩抹泥料作胎对泥料适宜屈服值的要求。另外,胎泥中均匀分布的夹炭颗粒也会减少瓷器在晾干和烧制过程中收缩,以满足礼器规格尺寸的严要求。
在中国陶瓷史上,好像只有远古时代的陶器中有夹炭发现,北宋官窑中出现夹炭工艺是一个历史意外,触发这个意外的原始动机来源于北宋皇室对礼器制作的特殊要求。皇室威权一直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夹炭制瓷工艺是北宋窑人在礼器严格制作受命之下,在胎泥来源有所限制的条件下,倒逼出来的一个适应在黄河冲积平原上烧制陶瓷的技术创新。北宋官窑整体烧制体系的任何局部改变都可能使夹炭工艺环节变得不再被需要。而北宋以后的中国陶瓷发展史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随着黄河冲积平原上北宋官窑窑场的消失,再无用武之地的夹炭工艺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任何踪迹。
放大苏富比拍卖汝瓷的网络图片,釉薄处,一般釉厚处,和近似露胎处均显示出胎中具备夹炭特征,三个不同部位显示的三种不同特征,和下图中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汝瓷相印合。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汝瓷(对卷足磕碰缺口处做图像锐化处理可更清晰看到夹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