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陶瓷 >> 陶瓷介绍 >> 说云南建水紫陶贵是因为你不了解它对制作工
在年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向逢春老先生带着建水紫陶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从此,建水紫陶以其卓然不凡的陶瓷品相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江苏宜兴陶、广东石湾陶、四川荣昌陶一并被国家轻工部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
时至今日,逢春紫陶制陶仍固执地沿用着数千年前发明的制陶工具,在简陋的陶车上手工拉坯完成陶器的造型。为的就是遵循着向逢春老先生的纯粹技艺和匠人精神,继续为世人呈现出最为纯正的建水紫陶!年为钓鱼台国宾馆特许产品就是对逢春紫陶最高的肯定!
逢春紫陶之所以能够引领建水紫陶的最高水平,除了遵循向逢春精神外,更是对紫陶的制作工艺的严格把关和精益求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是怎样的工艺让逢春紫陶成为中国陶器行业的精品:
好的陶土是制作陶器的先决条件。
建水紫陶的原料全部取自建水境内,神秘五彩山的土质跟周边的土质完全不一样。仅从外表看,旁人根本就看不出陶土的颜色。
只有经验丰富的陶艺人才能找到合适的地方敲开,彩色的泥土才显露出来,土质细腻呈胶泥状。
由于制作陶泥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和人力,因此现在很多工厂都购买现成的陶泥。
而在逢春紫陶的工厂里,工人们在制作着陶土,作为向逢春老先生的后人,逢春紫陶有着老先生独有的配方,因此,逢春紫陶的陶泥都是自给自足的。
从山上取下的陶土,从陶土变成能够制作建水紫陶的陶泥,需要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
一百多年来,工匠们有条不紊地认真履行着紫陶制作的每一步工序,善待着每一块他们从五彩山采来的斑斓的陶土。
采集回来的陶土,被分颜色堆放,然后被很仔细地敲成粉状,以便于更好地溶于水。
每次制陶之前,工匠们很仔细地配置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陶,因为这决定着陶器烧制时的成败,和烧成后的颜色。
陶土的配置比例完全取决于工匠们的经验。和制作其他陶器一样,反复的淘洗是必不可少的,只不过在这里,淘洗的次数更多,沉淀的时间更长,还要被静置很长一段时间,当地的工匠称为“醒泥”。
醒泥其实就是发酵啦!目的是排除泥料间隙中的空气,增加泥料的黏性。
淘洗过程中要不断搅拌,然后舀出上层颗粒细腻的漂浆,用筛子过滤,过滤完之后的再用更细的筛子再过滤,如此反复多道,要让陶浆细如膏脂,通俗说就是细腻得像冰淇淋一样,才可以进入下一步。其中滤浆又称榨泥,是将泥浆里的水分滤去,剩下的就是陶泥了。
醒泥的时间越长,泥料黏性越好,所谓泥料的黏性,是随着泥料中细菌的繁殖而产生的。细菌将泥料中的养分消耗掉,把泥的颗粒变得细腻后,它们会排泄出像蜘蛛丝一样的黏性成分。这样的东西越多越会增加泥料的黏性。
黏性强的泥料,用行话来说,就是腰力强的泥,这样的泥料容易成型。黏性差的泥料,用手稍微一捏就松松散散,难以成型。
仅用单一泥料制陶腰力不够,这就是为什么陶土调配的详细配方密不示外的原因之一。
建水紫陶泥料高达目及以上,程度相当于女孩子的粉饼一样,极为细腻,且黏性好,想要玩转它,绝非朝夕之事。同为制陶,不同的匠人对泥料的把控,这才是真正展现技术的地方了。
“练泥”与“炼泥”是不一样的。紫砂有种朱泥需要过火“炼”。发酵好的面团要揉啊揉,揉出好劲道,做出来的面食才香喷喷。
同样的道理,醒好的泥料要揉啊揉,揉出好劲道,做出来的紫陶才美美哒。随着工具的发展,练泥的方式也从最原始的人工练泥演变成机械练泥。
机械练泥,是通过机器的挤压,排除了泥里的空气,机器的使用,大大缩短了制泥的时耗和人力的耗费。
手工练泥,是将搅拌后的泥料放置泥凳上,用大木槌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反复捶打、挤压,直到用刀划过后能看到泥料断面发亮,表示空气已基本排除,否则烧成后极易产生气泡。
也有采用脚踩踏的方式,俗称“脚踏泥”。当然臂力惊人的、想运动减肥的可以考虑用手揉。
建水紫陶目前为止均为全手工拉坯。车盘上的魔术,考验的更多的是拉坯师傅手上的功夫技艺,这项技艺讲究“眼到、手到、心到”,没有长期累积的经验是成不了器的。
拉坯也是整个制陶过程占大师级地位的环节,因为同一种器型的典雅与媚俗、雄浑与小气,都是源于拉坯时的微厘之差。
修坯的目的:一是把坯修得均匀,轻薄轻巧;二是让造型美观、线条流畅。对制作人的要求较高,需要有一定水平的审美、长期的制作经验、熟练的技术程度作为保障。
泥坯刚制好后需晾一晾,不能太湿,也不能太干,合适了才可以开始修坯。具体干湿是怎样的度,看的是工艺技术,还有陶艺人的个人制作习惯。关于晾干,后面会有晾坯的详解。
晾干不是变咸鱼干,而是要保持合适的湿度。从这个步骤开始,晾干和补水,相互交叉,贯穿着整个制作工序,直至进窑烧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拉坯靠的是手,修坯不光靠手,还得有“利器”。
建水紫陶的装饰需要文人的参与,书法绘画,断简残帖,带有强烈的文化气息。
而此书非彼书,此画非彼画,先在半干陶坯上作画,再沿墨轨笔痕将其扣空,最后把不同颜色的泥料填于凹槽之中,压实刮平。
宜兴紫砂多为素器,或是阴刻阴填。
而建水紫陶最出彩的就在其装饰上,阴刻阳填是建水紫陶独有的装饰技法。
实际上,在现在的建水,已经很少有工厂能继续保持着阴刻阳填的技法了,因为阴刻阳填对手艺人的要求极高,对时间的需求也非常的多,为了缩短整个生产的过程,只能减少工序做一些简单全素的紫陶器皿。
作为向逢春老先生的后人,逢春紫陶不能像其他作坊一样,为了缩短时间而将建水紫陶的精髓丢弃,不仅不能丢弃,还要继承发扬下去。
如若想得到笔墨晕染之色,还需反复刻填。道道工序必须手工完成,画作要优美,刻刀要精准,填泥要细致。
以往听到宣传建水紫陶成型工艺,提及的最多的往往是建水紫陶手工拉坯、手工修坯。但其实单单凭借拉坯修坯是无法做出丰富器型的。
还有一道粘接的工艺往往很少提及,但粘接却是紫陶造型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一个环节,也是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之一。
建水紫陶的粘接工艺指的就是把坯体的多个部分进行粘连组合。而很多紫陶器物部件都是通过粘接完成的,因为很多造型仅仅通过手工拉坯是无法完成的。
好壶是粘出来的!
粘接这道工艺虽然往日大家很少提及。但他却是一项高难度复杂的工艺流程。
练就这门手艺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在建水当地一个能熟练粘接壶嘴壶把的工人往往收入都不低。这道工艺虽不是建水紫陶独有,但随着这项工艺的进步与发展,定能推动建水紫陶器型装饰的创新与发展。
打磨出窑后的紫陶,会用鹅卵石纯手工打磨、无釉磨光等工艺。由于泥料的细腻,可打磨出光亮炫目的质地。
对于建水紫陶,人们一直有个疑问,建水紫陶真的贵吗?
乍一看这个问题,很多人肯定说,贵啊。
然而其实这个问题是无解的,因为贵是相对的。
但是我们可以从紫陶价格的构成和普遍行价来分析,紫陶到底贵不贵?
泥料开采不易
目前来说建水紫陶的泥料储备是充足的,绝对不可能用到化工泥料,那样做反而增加成本得不偿失。
但是泥料虽然储备充足,开采起来却不算容易。建水紫陶泥料成带状分布,在自然环境下深埋于地表之下。要开采需借助大型机械挖开地表方可开采,并且很多泥料分布地带为村落聚居,倘若要开采,就需要涉及拆迁移民。
因此泥料开采的不宜,也影响到了紫陶本身的价值。
工艺繁杂耗时
用制作一把建水紫陶壶来说,制作的工程非常繁杂,整个制作过程都是纯粹手工完成。
大体来说建水紫陶有6大道工艺,分别是制泥、成型、拉坯、装饰、刻填、烧制、打磨,但往细了来说几十道工艺那是有的,而且茶壶的制作还要比其他的器物更繁杂。
云妹我也问过很多制陶艺人做一把壶需要多长的工期。
得到了多种答复,但最少也需要2——3周(仅仅是简单的素壶,不作任何装饰)。而最长的则需要半把年以上的制作周期。
并且一把壶的制作需要多人协作,试想按照当下的人工成本来计算,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实用价值
其实喝茶这件事,可简单,也可复杂。
是的,你可随便去超市花几十块买一个飘逸杯,一个玻璃杯,他们同样可以喝茶。你也可以花几百几千几万购买一把紫陶壶来喝茶。但二者相比,无论是茶汤口感还是品味格调都相距甚远。而我们终日奔波苦,为的不就是让生活品质更上一层楼?
艺术价值
对于建水紫陶而言,书画装饰可谓是其灵魂。阴刻阳填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而艺术这东西,却是有门槛的,并非三教九流泛泛之辈所能为。艺人们十年寒窗习字练画必不可少,每一副画面的背后,每一种风格的形成,都饱含了艺人多年的心血与积累。
所以一把紫陶壶除了实用价值之外,更具有无穷的艺术价值。
横向比较
反观市场,其实建水紫陶壶也并非真的很贵。
最便宜的紫陶壶就两三百,最贵的只到四五万。这样的价格区间并非可望而不可即,普通群众都是能够承担的。
而建水紫陶做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与江苏宜兴紫砂并驾齐驱,两者同样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相对之下,建水紫陶的平均价格却远不及宜兴紫砂价格。
说在最后
单纯作为一件喝茶器皿,相对玻璃杯、陶瓷杯,确实,紫陶壶不便宜。
但是与其相较的时间成本、人工成本、实用价值、艺术价值来说,紫陶壶也并不贵,紫陶壶说到底,就是爱茶之人喜欢的一个物件。买壶,量力而行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