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陶瓷 >> 陶瓷发展 >> 安仁春分节面孔陶瓷工艺大师何录文
何录文:炼泥成“金”百折不挠
安仁县万佛寺大殿中的五百罗汉以及神农殿中高大的炎帝塑像,皆出自一人之手,这位制作佛像的安仁汉子不信鬼神,也不拜佛,他只相信自己,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不管遭遇任何挫折,他都不放弃自己选择的陶艺之路。他,就是陶艺泰斗周国桢的学生、助手、亲外甥,也是安仁县周国桢陶艺馆馆长、湖南省陶瓷工艺大师何录文。
陶艺才子下海陷困境
安仁是一块文化艺术底蕴深厚的土壤,仅当代就从这里走出了三位艺术大家:“东方神雕”周轻鼎、“花坛一绝”东方人和陶艺泰斗周国桢。正是受这片热土的影响,加上与周国桢的血亲关系,何录文也从小就对艺术充满兴趣。年,刚刚高中毕业的他就奔赴著名瓷都景德镇,跟着舅舅周国桢开始系统学习美术。有了名师舅舅的指点,加上自身的天赋,何录文的画艺长进迅速,并于年考取上海工艺美术学校。
年,何录文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郴州瓷厂的科研所,从事产品开发设计。那年代,像何录文这种艺术专业的科班生在郴州可谓寥若星辰,他成了人们眼中的陶艺才子。
年,随着下海之风的逐渐盛行,不甘平庸的何录文也辞了职,回到安仁牌楼乡承包了该乡的瓷厂,可只一年多的时间,瓷厂就因缺资金无法技改而被迫停产。何录文只好南下深圳打工,可他的专业当时在深圳很不吃香,他只好回来自己接业务做,但他能接到的业务实在太少,挣的钱有时连自己都养不到,更谈不上养家了。
年,与她志同道合的妻子许文娟也从郴州瓷厂下了岗,这个小家庭的生活就更加拮据了。为了维持生计,何录文不得不去做他并不喜欢的生意,他卖过苹果,开过快餐店,都因各种原因没赚到什么钱,后来不得不回老家去种蘑菇。“那时很痛心,觉得学陶艺专业似乎没什么用,养家都养不起,”5月12日,何录文对记者说,“但我心里总放不下,因此后来一挣到钱后就又去景德镇了。”
年,何录文终于接到了一单大业务——安仁万佛寺要做个泥塑罗汉。何录文带着妻儿住在寺里,与另一位工匠一起,天天站在大殿的架子上,一边构思一边捏泥做罗汉像。整整两年的辛苦和心血,没想到却只换来3万元的工钱。“这哪是做艺术,连工匠都不如啊!”何录文无奈地叹道。
“那时我儿子才几岁,他想喝纯牛奶我们都买不起啊!”回想当初的困境,许文娟眼圈都红了。
再赴景德镇当助手学艺
年底,正当老父亲劝何录文继续留在老家种蘑菇时,安仁新建的神农殿要建造一尊大型的神农塑像,由于何录文在万佛寺创作的五百罗汉姿态各异、神态万千,获得了各界人士的肯定,县里的领导决定把这个重任交给他。为了赶在年的春分药王节前建造好神农塑像,何录文夫妻俩没日没夜地设计、制作、搭建,当一尊高达6米的炎帝塑像竖立在神农大殿里时,世人都为之赞叹。
因为“神农的保佑”,何录文这一次挣到了有生以来最大的一笔钱,10多万元哪!他用这笔钱还了房贷,余下的交给妻子打理。生活问题终于解决了,何录文不想再耽搁,他打起行李再赴景德镇,只为继续追求陶艺之路。
他在周国桢教授的工作室里当助手,管理工作室里的大部分事务:作品放大、施釉、烧窑,还指导研究生,并在舅舅的耳濡目染之下,继续学习陶艺创作,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创作要简洁大方,宁拙毋巧,要质朴耐看,不能有匠气,这是舅舅对我的教诲。”何录文总结道,“陶艺创作也要追求一种意境,用写意的手法来表现内涵,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高度提炼和高度概括,正如京剧那样,要达到‘七八人千军万马,三五步走遍神州’的意境才为上。”回想在景德镇当助手的6年时间,何录文庆幸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
在景德镇,何录文不仅当好了舅舅的助手,还帮这位陶艺泰斗解决了很多技术问题,其中印象最深的有两个。周国桢创作的一个作品《坚甲战士》(一头大犀牛),开始烧出来时,犀牛的后退与腹部相连处总是开裂,起初周国桢认为问题出在何录文身上,怪他在制坯时没制好。但何录文认真分析原理后,找到了真正的原因,他就建议舅舅在犀牛的四条腿下垫一块泥板,烧窑时让犀牛和泥板一起烧,果然这样烧出来的犀牛就没有开裂了。还有一次,周国桢教授创作了一只华南虎雕塑,制完坯后风干时,虎的头部会出现裂纹,当时教授想了几个办法都没能解决这个问题,何录文仔细观察、思考,终于发现了问题的症结,他在虎的上部快干完时,就把坯倒过来放,总算是消灭了裂纹。
受邀回安仁潜心创作
作为周国桢教授的故乡安仁,为了展示他的艺术成就和生平事迹,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位陶艺大师,年,安仁县决定建造一个陶艺馆,而且就以周国桢教授的姓名来命名。那么请谁来管理陶艺馆呢?安仁县委领导想到了何录文——他是最佳人选!于是,何录文在年11月又回到了安仁,当了周国桢陶艺馆的馆长,他一家都迁居到了安仁,生活总算安稳了。“当时我舅舅还不想我回来呢!”何录文笑着说。
有了良好的工作环境,何录文终于可以潜心搞创作了。“别人都说,没看到我做什么事,怎么就烧出了这么些作品呢?”何录文呵呵一笑,“其实我搞创作都是晚上,经常睡不着觉,就半夜起来做,常常到天亮才去睡会觉。”
“创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脑海中要想很多,比如一个生肖猪作品,猪是大家司空见惯的,但真正做起来就难了,它的耳朵怎么长的、尾巴怎么做,简直无从下手,就必须去观察研究,抓住它的特点提炼出来。”谈到创作,何录文很有感慨,他为了做青蛙,不仅去田野里观察,还买来青蛙长时间看,为了做螃蟹,就买螃蟹来……但他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作品却是凭着头脑中的印象创作出来的,记者看到这个作品表现的是一只母鸡正在孵蛋,作品名称是《等待》,这个作品在今年3月份获得了第49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创作大赛铜奖。“小时候家里孵小鸡是大事,为了保护鸡蛋不被破坏,我母亲总是把孵蛋窝放在我的床底下,我经常看得到,印象实在太深刻了,所以一直想做这个作品,构思了很久终于想好了具体怎么做才动手。”何录文指着他的作品介绍。他的另一个作品《荷蟹》,去年被省工艺美术协会永久收藏。
“搞艺术创作是很孤独的,一个人的作品就是他的修养、学识、阅历各方面的体现。你的修养有多深,你的作品就有多深、多厚。”何录文说,为了陶艺事业尽管吃了不少苦,但现在看来,那些曲折经历也是一笔财富。因为这些财富,让他的创作更加深厚起来……
安仁春分药王节已经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