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陶瓷 >> 陶瓷发展 >> 美文美声慧子的瓷像店
瓷都终究是一座文化包容的城市,胸襟宽、格局高的艺术家比比皆是。瓷都成就了慧子的艺术人生,慧子的陶艺扮靓了马鞍山的风景。
慧子的瓷像店
程冬久
慧子的瓷像店-彦磊朗读20:11来自江西日报1
在景德镇,提起马鞍山,那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地方。它位于老城的繁华地带,东临老火车站,南接以制作仿古瓷闻名的樊家井,西通人民广场,因地形酷似马鞍而得名。这不,就连这里的路也叫马鞍山路。
在高铁站建成之前,马鞍山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在我的印象中,那里扎堆集聚的多是低矮的旅店、治痔疮的诊所、自行车行,以及卖陶瓷原料和毛笔的杂货铺。当然,记忆最深刻的当属十字路口的瓷像店,一家紧挨着一家,大概有七八家之多。谁家有老人过世了,儿女们就拿着老人的照片去马鞍山,请店家给老人画幅瓷像。这大概是瓷都特有的习俗,城乡皆如此。30多年前,我奶奶的瓷像便是由我父亲专程跑到马鞍山找人画的。瓷像通常悬挂于中堂,早晚得见老人的音容笑貌。
几十年来,我曾经无数次路过马鞍山,行走,骑自行车,或乘坐公交,偶尔会朝瓷像店投去不经意的一瞥。老式的店铺,门窄窗宽,玻璃窗上挂满了瓷像,除了慈祥的老人,还有各国政要、开国元帅等人物肖像。至于画师,似乎都是上了年纪的男人,戴着眼镜,一丝不苟,伏案作画,夏天常穿着背心,冬天则裹着棉袄。我猜想,他们大抵是陶瓷世家出身的艺人吧。
但是,前不久的一次邂逅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
那是10月下旬,景德镇陶瓷博览会进行中的第四天。冲着对陶瓷的热情,我在不到一周之内再度光顾瓷博会。A馆二楼有个《永远跟党走》主题陶艺展,展柜上陈列着瓷瓶、雕塑、镶器,墙壁上则挂满了瓷板画,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这是一次红色题材陶艺的检阅,其中有许多是我熟悉的艺术家,比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孙燕明等。就在我走马观花,准备转身离开之际,最里间挂着的一块瓷板画吸引了我。这是一幅名为《东北女孩》的瓷板画,乍一看,以为是一幅油画。画面中,一个女孩戴着毛绒的帽子,身上裹着肥大的粗布棉袄,清澈如水的目光,纯洁无瑕的神情,小脸被冻得皲裂。让我惊叹的是,女孩的眉毛,帽子和棉袄上的毛绒,线条与色泽,清晰可见,触手可及,一个活泼可爱的东北女孩活脱脱地呈现在我的面前。看着这幅瓷板画,我立即联想到冷军的系列人物油画,二者创作材质虽大相径庭,但有异曲同工之效。
我反复端详着,并拍了照片。这时,一个女人的话音从我的身后轻轻传来:这是我用油画手法画的。话音似喃喃自语,又像在告诉我。
我侧过身来,发现旁边站着一位中年女性,纤细的身材,穿着黑色的大衣,中等个头,眼光深邃,但因为她始终戴着口罩,我看不清她的真容。她自我介绍:我叫孙慧,慧子是我的艺名。她随后向我介绍墙上的瓷板画,语速依旧缓慢,轻言细语。
片刻交谈中,几乎都是我主动提问,她话不多,也许彼此陌生的缘故吧。直觉告诉我,她是有故事的女人。我向她打听工作室的位置,她欣然告诉我,她的工作室就在马鞍山。马鞍山?她的话音刚落,我的脑海里立即闪过马鞍山那排瓷像店。不,应该不是,她的作品那么好,应该有单独的工作室。我心里这么想着。因是初次见面,即便访谈也不便多问,尤其对女士。我们互相加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