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陶瓷 >> 陶瓷发展 >> 宜兴陶瓷博物馆收藏的国家一级文物风卷葵紫
《风卷葵》是宜兴陶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它高10.6厘米,口径6.7厘米,容量毫升,盖印“杨氏”。这把壶采用珍稀紫砂矿料天青泥制作而成,是紫砂花塑器中的经典之作,乃出自历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紫砂壶制作女艺人杨凤年之手。
创作过程
写下杨凤年这个名字,就感觉一团清朗的气场姗姗而来。她脚步轻盈,身影婀娜,从头到脚没有一丝尘世的污垢。她眸子明亮,眉宇天真;一双手藏在背后,像一对交叉的问号。那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呢?可惜,今天的我们只能用想象来勾勒它们。
当时凤年的哥哥彭年与宝年与当地的官员兼文人的陈曼生、瞿子冶交往甚密,特别是大哥彭年与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合作,利用壶上篆刻的形式,将书法、绘画与紫砂艺术相结合,形成了“壶随字贵,字随壶传”的风潮,开创了紫砂文人壶的先河。
但受那个年代重男轻女思想的束缚,兄弟二人从来不把制壶技艺传授给小妹杨凤年。也许是对那一件件精巧紫砂器的向往,又也许是杨凤年天生的不服输的韧劲,她暗自发愤图强,非要做出一把让哥哥们信服的紫砂壶。
于是终有一天,杨凤年又一次被哥哥从作坊中赶出,心中十分抑郁,一个人在院子里一边打泥片,一边想着制作什么样的壶式。猛一抬头,好像看到一把壶长在远处的树上,再定睛一看,原来是锦葵花在风中不停摇动的姿态。只见锦葵花在风中被吹歪了又挺起来,而花瓣却始终不散。再看看四周被摧残的花草,倒的倒,散的散。让凤年不得不感叹锦葵花的坚韧,接下来,她每日都会去院子里观察风中摇曳的锦葵花,据传她花费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制成传世精品《风卷葵》。
风卷葵造型特点
这把壶将文人作品的含蓄底蕴与象生艺术的表演结合在一起,大风是无形的,而“风卷葵”壶身上的“大风”却是有形的,两片葵花叶子被风吹卷,产生了非常美妙的曲线,那一条条婀娜的线条在翻滚、流动,似乎能听到阵阵呼啸的风声,锦葵枝叶在大风中卷曲,包住壶嘴,花枝自然弯曲成壶把,壶盖与壶身浑然一体,花朵在风中摇曳,壶虽无语,可生命的活力、艺术的魅力跃然眼前。
背后故事
也许越是完美的作品,越是要多经历一些磨难曲折,而恰恰正是这些磨难曲折,为这把壶又增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其实这把壶早在清早期就做出来了,但到了清晚期之有文字的记载,看不到了。到了民国早期,在一个大户人家翻老宅子的时候被发现了,在一个坛子中完好无损,当时发现这个坛子的不是他房子的主人,而是一个帮工,这个帮工发现主人不在就把它偷了出来,卖到了我们丁山的大户人家华荫棠手里,华荫棠一看,眼前一亮,他讲:你要多少钱,开个价。这个人讲,我不要钱,我只要吃的。华荫棠就派人送了足够吃一年的粮食给这户人家,结果华荫棠拿到手没几年抗战爆发了。日本人得到消息想要这把壶,而华荫棠知道这个事之后,连夜把它送到乡下去了,第二天日本人来了,说想要看看,华荫棠很机智,就说:这把壶是有的,但前阶段被偷掉了,不信你可以去搜查,后来日本人也没有办法。
抗战结束,国民党的一个省长,王陵基就叫手下的秘书,说让华荫棠把这把壶拿来欣赏欣赏,华荫棠就讲,当年日本人来的时候就已经没有了,但如果王领导喜欢壶的话,我就送你一把,于是就送了邵大亨的壶。解放了过后紧接着文革又来了,红卫兵知道华荫棠手里有这把壶,去家里扫荡没有找到,华荫棠把手里这把壶包好放在与破坏掉的垃圾堆里才逃过一劫。
这把壶在动乱年到几经波折,可以说是见证了我国的近现代史,直到年,华老先生为了让这把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永久地传世保存,把它无偿的捐赠给了陶瓷博物馆。华老不仅把国宝赠送博物馆,还为家乡修桥铺路,抗美援朝期间还捐款买飞机,他的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值得每一位后人学习。
历史的风雨尽管浩瀚汹涌,不能冲洗人们对英雄的敬仰,岁月的河流尽管绵长蜿蜒,无法流走人们对英雄的怀念,他们光辉的爱国形象,崇高的民族精神,气吞山河的言辞,可歌可泣的壮举…无不令我敬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