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陶瓷 >> 陶瓷发展 >> 扬州博物馆藏陶瓷文物巡礼上篇
扬州博物馆藏陶瓷文物巡礼上篇
地处江淮平原东部的扬州,是中国古代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和东西物流集散的都市。扬州城市故事,如澎湃的广陵潮,高潮迭起,连绵不绝,既经历了“歌吹沸天”的繁盛,也饱受过“废池乔木”的悲怆。
春秋时代吴王筑邗城,开创了扬州的城市历史;汉代以广陵城为中心,发展出繁荣的区域文化;隋唐时代南北运河的开通,使这里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国际都市;宋元之际,扬州虽然遭受了战争和环境变迁的影响,城市生活依然保持着良好的活力;明清时期,随着漕运通畅和盐务兴盛,这里再度出现了令人眩目的繁华。融南北文化于一体的扬州,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品格和生存方式,并以巨大的文化辐射力影响着古代中国的广大地区,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地方”。
展厅分为五个部分:“争霸中原”筑邗城、“煮海筑钱”镇广陵、“扬一益二”繁华地、“烽火扬州”冠淮左、“富甲天下”话扬州。通过邗城、广陵城,吴王都城,唐城、宋城和明清新城的变迁发展,反映出扬州城市历史富有特征的节律,勾勒出扬州历史发展的主线,同时也成为中国历史大势变化的缩影。
铭文绿釉陶仓
东汉
通高29.7、底长19.8、宽19.5、腹径18.2厘米
年出土于邗江甘泉镇姚湾村顺利组。此器质地为红胎釉陶。分为两截,其上部为屋盖,下部为仓库,上下组装成仓。盖呈伞形状,盖屋顶为十字形屋脊,盖屋面饰有凸起的瓦垄纹。仓房呈圆筒形体,上部稍收,下部稍大,平底下置方形台座。仓房的中部安置有一窗框的单扇窗,窗子半虚半掩,窗下有平台。窗的两侧各刻有一竖排铭文,铭文为阴文隶书字体,左侧铭文为“屯(囤)耑(瑞)大吉利,内(纳)谷。”右侧长方形框内铭文为“屯(囤)上鸟,名凤皇(凰),宜富昌,辟(避)央(殃)。”
黄釉陶楼
东汉
通高38.5、面阔20、进深15厘米
年出土于邗江县甘泉乡老虎墩东汉砖室墓中。陶楼为上下两层,单开间。底楼中间置两扇对开门,门上饰有兽衔环铺首各一件,门前置有三级台阶,两层楼间置筒瓦飞檐。二楼正面置两扇单开窗子,两窗之间的外墙上饰一兽面衔环铺首。楼顶作庑殿式。陶楼除门窗、台阶、飞檐饰青绿釉外,通体饰黄釉。
陶楼是作为墓主人死后用的冥器而入葬的。是当时地面建筑的缩影,它是东汉时期房屋建筑的式样、结构、风格等诸方面的实物例证。
酱釉双鸡首壶
东晋
高26.6,口径8.6、底径11.8厘米
年扬州市西湖乡平山村出土。小盘口,细颈,肩部饱满,腹斜收,平底。肩部置对称方桥形横系。前置双鸡首,鸡圆嘴,高冠,长颈。后为双圆泥条形鋬,鋬上端塑龙首,龙口衔盘口沿,通体施酱色釉不及底。此器造型生动别致,为鸡首壶中之精品。
青釉覆莲鸡首壶
南朝
高23、口径11.2厘米
年扬州市西湖荷叶王庄出土。小盘口,细颈,扁球腹。肩部饰凸起弦纹。腹部贴饰一周覆莲瓣纹。前置鸡首,鸡突目、尖嘴、长颈,后置圆形鋬,两侧置双孔桥形横系。半施青釉,底部无釉,有流釉现象。
唐玩具
年扬州市城北乡三星村沈山出土,、年扬州唐城遗址出土。
鸟形埙2件:一高5.5厘米,另一高4.6厘米。两埙造型相同,大、小不一。鸟作回首斜视,展翅欲飞状,两翅及尾部羽毛刻划清晰。器身上、侧部戳有三孔。均青釉褐彩,底部无釉露灰黄胎。
兽面形埙:高4、直径3.8厘米。圆球形,球面刻划成怪异的兽面形状,兽面开三圆孔。施半截青釉,灰白胎。
牛形埙:高5.2厘米。牛体肥硕,四足短小,颈下、腹两侧各开一圆孔。施青釉褐彩,底部无釉,灰白胎。
小狗2件:一高6.4厘米,另一高5.2厘米。一狗坐在圆座上昂首侧视,耳面、颈下及尾上刻划线条装饰。满施青黄色釉,底露灰白胎,头顶、项下、背脊及尾点褐彩。另一狗作匍匐状,引首前视,翘尾。施青釉褐彩,底露灰白胎。
小鸟:高4.3厘米。小鸟卧于圆座上,翅、尾浅刻羽毛。背上有一圆环,便于携玩。施青釉褐彩,灰黄色粗胎。
抱球小人:高7.3厘米。小人头戴圆冠,高鼻大耳,双手抱球于胸前。施青釉,头、手、背及球上点褐、蓝彩,灰白胎。
小型瓷玩具是长沙窑较有特色的一类产品,扬州地区屡有出土,以上是具有代表性的几件。
三彩犀牛枕
唐
高7.5、长11.2、宽8.4厘米
年扬州教育学院工地出土。枕面作长方形,微弧凹,中间刻一对同向展翅飞翔的蝴蝶,边缘一周阴刻线。枕座为匍匐的犀牛伏于托子上。犀牛鼓睛,大鼻,阔嘴,小耳。鼻梁上一只小角,头顶一只大角,粗短颈,四腿弯曲压于腹下,长尾贴身。头部阴刻毛发,全身刻划鱼鳞纹。满施黄、绿、褐三彩,釉色鲜艳自然。底露砖红胎,胎质坚硬。有三个支钉垫烧痕迹。
唐代三彩印花盘
灰陶彩绘骑马桶
唐
男俑高58厘米,女俑高59厘米
年扬州城东乡唐墓出土。男骑俑两臂与左腿残缺,头戴幞帽,身着左右下摆开叉长衫,具有胡服风格。脚穿长筒鞋。男骑俑面孔怪异,中部鼻梁内陷,而颧骨高突,下巴前伸,酷似小丑。此俑身体前倾,向左侧扭头窥望,双臂一前一后,似策马前行。马伸头向前,短尾,四腿挺立;女骑俑,左手扶马鞍,右手下垂,神态悠闲。女骑俑头梳单发髻,面目丰满清秀,唇涂朱红。女骑俑上穿翠绿绸衫,配以披帛拖至身后,下着红色高腰长裙,长裙虽覆盖腿部,但仍能看出女骑俑足穿长筒靴。马四腿直立,头部向下。通过对骑马男女俑美与丑的对比,表现了作者不同的感受,具有极高审美情趣。
灰陶彩绘舞蹈女俑
唐
高28厘米
年扬州城东乡林庄唐墓出土。女舞俑头梳丫髻耸于发顶,身穿金黄色软质上衣,袒露披帛呈“S”形向后披至腰下。下着曳地翠绿色高腰长裙,软底锦鞋翘头露出裙边。舞俑缺双臂,但其舞姿动态十分优美,女舞俑面部丰腴,而体态轻盈,既体现了盛唐丰满的美,又表现了“楚腰纤细”的江南灵秀的气质。
三彩生肖俑
唐
高21-22.5厘米
年扬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出土。十二生肖俑中的3件,分别为酉鸡、辰龙、午马,俑作站立状,均塑着兽首人身,身着交领广袖拽地长袍,双手平交于胸前,扎束腰带。头部未施釉,露白胎,外衣施淡黄色釉,内衣领、袖口等处勾插褐彩和绿彩釉,釉色明快,配置协调,富有层次感。
绿釉搅胎枕
唐
高7.7、长14.3、宽10.9厘米
年扬州双桥乡卜桥村出土。枕面两端稍高,中间微凹,略呈马鞍状。枕体中空,前壁有一圆形小孔。枕面及枕壁均用搅胎装饰,枕面为变体莲花纹,枕壁为木纹。纹饰自然流畅。并施绿釉,枕底露胎。此枕系巩县窑产品。
茶末釉贴花枕
唐
高8.6、枕面长12.8、宽10.4厘米
年东凤砖瓦厂出土。枕作长方形,枕面两端稍高,面微弧凹。枕件中空,侧壁有一圆形小孔。前后壁各贴一片枫叶,再施灰褐色茶叶末釉,烧结后形成露胎的枫叶图案。枕底露胎,胎灰白细腻,为寿州窑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