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

2年倒下家色釉料企业陶瓷工艺创新

发布时间:2022/7/13 10:03:28   
北京白癜风治疗要多少钱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曾经“一天赚一套房”,如今不敢接单,台湾陶瓷如何焕发新春?

“今天是你的客户,明天就没了,后天又要找一个新的客户。”这句话,是今年以来不少色釉料公司面对的常态。年上半年,全国有多家陶企停产、破产清算,退出陶瓷市场。官方相关数据显示,截至年6月,全国瓷砖总需求量为31.6亿平方米,同比下滑10%。去年8月,在陶企初感寒气之时,居于上游端的色釉料公司的釉料销量已出现下滑迹象。一年过去,倒下多少陶瓷厂,也会倒下相应比例的釉料厂。年,全国规模以上的色釉料企业有多家,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行业的色釉料公司仅剩余家。受访的色釉料公司表示,在多米诺骨牌的连锁效应下,广东、山东产区面临的主要考验是回款周期长;其他产区的色釉料公司的回款周期虽然比广东短,但其境遇实则却难得多。四川内江一家色釉料公司表示,半年内流失了3个比较大的客户,其中一家陶企的业务被山东同行抢走了,两家内江陶企停产了,陆陆续续地釉料销量就下来了。另一方面,在总需求量下降的情况下,不少陶企为了控制成本,直接采购原材料,自行配制釉料,令釉料公司销量进一步下滑。金卓制釉总经理胡卓敏表示,与去年同期相比,釉料销量下滑幅度达40%。当陶企对色釉料公司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小,色釉料公司的生存空间还剩多少?

陶企洗牌期严抓原料管控

将逼死色釉料公司?

建陶行业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孕育出一批拥有雄厚技术力量的大型陶企。近年来,他们纷纷成立起实验室,培养起自己的技术团队,不断向上下游延伸,以强大的自主研发实力去掌握更高程度的市场主动权。

当下,行业呈现出这样一种现象:陶企原本在生产瓷砖时,大部分釉料由釉料公司供应,经过色釉料公司多年的服务,加上技术摸索攻关,陶企已慢慢掌握了釉料的配方,也找到了适应自己应用的关键技术点。

为度过行业寒冬,许多陶企开始从降低生产成本上下工夫,避开色釉料公司,自己采购原材料“开灶制釉”。

众所周知,釉料的采购成本高,釉料成本在瓷砖生产中占有极大的成本比例。一块10毫米厚的全抛釉瓷砖,釉层约1毫米,下边9毫米左右都是坯体,比例为1:9,但下面9毫米坯体的成本,还不到上面1毫米釉层的一半贵。

有业内人士计算过,就全抛釉瓷砖的釉料单价来说,现在每吨保持在0元上下,以同等水平的原材料,再撇除技术服务、运费、包装的因素来计算,那么陶企自行配釉的成本约便宜元/吨左右。假设陶瓷公司将釉料成本控制在0元每吨(此成本制作的属于优质釉料,有些釉料公司釉料成本在1元每吨以下),以一条日产能3万平米的仿古砖产线为例,1平方米大概消耗一公斤釉料,每天约消耗30吨釉料,则一天一条产线可节约成本3万元。因此,若陶企自行配釉,其成本便有了可观的优化空间。色釉料公司的产品类别可细分为2大部分,一种是熔块釉,时下熔块销量减少,是由于陶瓷砖产能下降和陶企产品结构变化。瓷片市场份额小,熔块作为瓷片主要生产原料,也受到了较大影响。陶瓷砖使用量最大的生料釉,其成分里面所含熔块只占一小部分。另一种是生料釉,全抛釉、仿古釉都属于生料釉,生产工艺相对简单。佛山市陶瓷学会副秘书长李家铎表示,现代仿古砖的兴起成就了很多公司,不过放弃做熔块釉的公司,产品就变得比较单一。记者在采访时获悉,生料釉的销量在色釉料公司中还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广东产区一些色釉料公司每月仍有1万多吨的生料釉销量,尤其在一些小型的色釉料公司,生料釉在其总销售中占了3、4成份额。“大型陶企的原料管控正是从生料釉这一块着手。”一陶企产品部主管称,生料釉只需用不同的原材料通过一定的配比组合、混合均匀,不经过预选熔制,直接加水调制而成浆的一种釉料,制作门槛相对熔块釉低,并不需要完全依赖釉料公司来配制。

那么,当陶企的产品结构对釉料公司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小,色釉料公司是否存在随时被取代的危险?

某釉料工厂原料仓

专业色釉料公司有底气

李家铎认为,陶企加强原料管控是一个趋势,但不至于让专业的色釉料公司没饭吃。毕竟陶企不生产釉料,陶瓷厂目前只能调配一些比较普通且易于控制的釉料,这些釉料适用于做一些大众产品。以糖果干粒为例,这种产品的用量不会很大,但调配起来却需要多种设备,陶瓷厂犯不着完全投入,即使其花了重金投入,也不一定具备专业能力把这种产品控制得好。再如东鹏、新明珠这类研发能力强的陶企,每天消耗着大量的色料和墨水,但它们不会专门去做研发,最多采购一些原材料,自己调配一部分熔块釉。胡卓敏对此也非常有底气,他相信,专业釉料公司的水平和能力肯定比陶瓷厂好。“做出好釉料,实际上就能加深陶瓷厂对色釉料公司的依赖。就算陶企要自己来配成釉,需要用到一些特殊原料或熔块,那还是会找釉料公司来提供。”现在有很多大型陶企往往着眼于产业链上的延伸,在李家铎看来,其目的无非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但这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所以,陶瓷企业实际上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完全取代色釉料企业,这个分工必然存在,这是一个专业分工细化的问题。专业分工细化,是一个产业进步的必由之路。据悉,早期的陶瓷厂都是自行配制釉料的。如今,做碗、做碟子的日用陶瓷厂,因为量小,基本上还是自己做釉。而瓷砖产业,由于辊道窑及现代化的瓷砖制造技术,早已实现了釉料专业分工,釉料行业也得以发展起来。纵观历史,只有走专业分工细化的道路才是最高效的。陶瓷行业专业分工细化的好处在于,陶企和色釉料公司等能各自专注自己的事业,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不断提高自己的产品,最后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只要有陶瓷行业存在,色釉料行业也一定会存在。”虽然近年有不少色釉料公司选择退出行业,但留下的色釉料人却对行业的未来有着清楚认知——对于陶瓷行业来说,色釉料公司是一个不可替代的群体。

除却专业分工细化的因素,李家铎认为,色釉料公司的不可取替性还体现在材料的功能研发,比如提高瓷砖的耐磨性、硬度等,为产品增加更大的附加值。此外,还有跨界材料的应用开发,比如特殊墨水这样的研究,才能不断提升瓷砖的装饰性能。

釉料车间

路径:

追求差异化、压缩成本2条腿走路

受陶瓷厂停产、倒闭连锁效应及公司内部经营管理问题影响,今年以来,全国各产区色釉料公司倒下的争论不绝于耳。

受访的色釉料公司负责人均表示,目前倒下的多是发展不健康的公司。有些公司技术力量不够,产品创新不够,于是选择野蛮生长,例如靠金刚釉、仿古釉等生料釉一个月做吨的超高产量去跟同行抢市场;有些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索性与很多同行忌惮的劣质客户合作,导致坏账多、应收款高,属于高风险经营。在加速洗牌阶段,以前靠价格战生存下来、没有服务能力的公司,普遍都会过得比较艰难,如果不能及时转型,可能会很麻烦。此外,经过多年的发展,色釉料行业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分化现象。虽然市场正在萎缩,但相对靠前的梯队至今仍保持着良性发展,跟得上市场的新需求、新动向。这些公司往往手里拥有固定资产、长期积累了行业的高端客户,洞悉陶企发展需求,长久地专注于釉料的创新,不断尝试为行业贡献出更有开创性的产品。

釉料研发实验室人员进行颗粒级配

近年来,大鸿制釉利用自己的亚洲销售网络优势,把国外一些比较优质的原材料引进国内,或把国内优质产品推广到东南亚,拓展起资源整合业务。

“陶企要的不是表面的整层釉料,本质上它们就买一个点上的东西。在产品同质化的今天,差异化永远是陶企的最大需求。”大鸿制釉经理施家钰表示,一般受到陶企青睐的是熔块、干粒、特殊效果部分,往这些方面发力创造附加价值,引领行业潮流趋势,才是色釉料公司必须走的路。有业内人士估计,在色釉料行业里,这类优质公司属于综合型原料供应商,全国约有20多家,主要集中在佛山和山东。而行业里为数更多的一部分,则是那些表面上把产品配套很齐全的公司,其本质是购入小众产品来去拉动其大众产品的销售,以此增加与陶企多方面合作的机会。记者也了解到,部分靠后梯队的色釉料公司正在采取一些去中间化的措施,比如直接找自己第一手的供应链跟原料采购商进货,压缩制造成本。施家钰认为,在优化供应链的同时,还可结合原料商和陶企需求考虑问题。一般来说,陶企自行配釉也需要采购单一原矿,如果色釉料公司优先进入到采矿加工部分,从源头(原矿)先做好处理,配成成釉,再附加技术服务,就能够大幅提升其制造成本竞争力。把中间流程浓缩,能缩减陶瓷厂的运输、包装、和人工成本,更有利于推广其富有性价比的大众产品。■本文来源:陶城报。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如需转载,请向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83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