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陶瓷 >> 陶瓷市场 >> 把南海号打造成世界级考古品牌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自年开馆以来,已接待来自国内外观众超万人次,是世界三大著名沉船博物馆之一。受访者供图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水下考古”的热度提升,广东海丝馆的研学教育活动备受青睐。受访者供图
地处南海之滨的阳江,正焕发着海丝名城的特色魅力。为贯彻落实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在上级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各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阳江形成了推动“南海Ⅰ号”打造世界级考古品牌建设的合力。
阳江市委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推动“南海Ⅰ号”打造世界级考古品牌的工作领导小组,并将该项工作列入市委年重点工作;阳江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驻阳江的全国人大代表开展调研,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驻阳江的全国人大代表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支持广东推动南海Ⅰ号打造世界级考古品牌等相关建议,该建议转交上级办理;阳江市政府将该项目工作纳入市政府年重点工作,出资从企业手上收回土地和房产,全力支持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设,并不遗余力推进景区一体化规划建设。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推进“南海Ⅰ号”打造世界级考古品牌取得了初步成效。广东提出,加强岭南特色考古建设,提高“南海Ⅰ号”保护利用水平,加快打造世界级考古品牌。对标对表有关工作要求,广东海丝馆积极推进“南海Ⅰ号”打造世界级考古品牌有关工作,并围绕“南海Ⅰ号”保护发掘和展示利用,扎实推动相关工作。
品牌价值和影响力日渐凸显
进一步夯实海丝文化研究和传播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自年开馆以来,已接待来自国内外观众超万人次,是世界三大著名沉船博物馆之一,还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如今,“南海Ⅰ号”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正日渐凸显。
“南海Ⅰ号”是中国第一个、也是最大最完好的沉船考古发掘项目,出水文物种类极为丰富,包括大宗瓷器、铁器。此外,还有铜器、金银器、漆木器、动植物残骸、人类遗骸等,总数超过18万件(套),创全国单个考古项目发掘数量之最,获评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广东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树立了水下考古工作的标杆,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水下考古成果,为世界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全域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引擎。
研究阐释工作为丝路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持。“南海Ⅰ号”保护发掘工作持续了30多年,经历了发现、水下考古调查、整体打捞、室内试发掘、整体保护发掘等阶段,期间分阶段出版了《南海Ⅰ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一———年调查》、《南海Ⅰ号沉船考古报告之二———年发掘》等阶段性考古报告,为全社会参与“南海Ⅰ号”海丝文化研究提供了基本支持,有力推动了《历尽千帆归来新——南海Ⅰ号》《沧澜帆影:探秘“南海Ⅰ号”》《解读南海Ⅰ号——打捞篇》等书籍的出版,进一步夯实了海丝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南海Ⅰ号”景区基本陈列“丝路船说:‘南海Ⅰ号’的前世今生”,围绕南海Ⅰ号的考古发掘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盛况,展出文物和展品多件,展线长达米,生动阐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意义。随着文创开发日臻完善,广东海丝馆成为我省首批文创开发试点单位,建设了全国首条海丝文化创意街,打造了文创产品旗舰店,推出了文创产品12大类种,有效地满足了公众将“文物”带回家的需求。在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首推的两款数字文创产品——《货通万国》和《沉船打捞》,不到30分钟便销售一空。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持续提升博物馆发展竞争力
今年4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水下考古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水下考古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也成为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将水下考古列入了考古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计划。
年11月,广东海丝馆聘请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姜波、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魏峻等行业领军人才为特聘研究员,并根据省、市人才部门工作要求,积极开展海外人才引进推介工作。
今年3月27日,年第九期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在海陵岛开班,来自全国各地的20名水下考古人员在这里接受为期45天的集训,培训主要内容为潜水技术和水下考古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本次培训班由国家文物局主办,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承办,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协办,20名学员均来自国内各文博考古机构,大多具有硕士、博士学历,既有考古、海洋物理、博物馆等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也有长期奋战考古一线的业务人员,还有具备丰富涉水作业经验的技术人员,都是经过严格筛选最终获得培训资格的佼佼者。其中,有2名学员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馆员。
牵手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成立中国水下考古活化利用研究院
“我们将遵循地域性、文化性与时代性的设计思路,从阳江历史悠久的海洋文化中获取灵感,从底蕴深厚的海丝特色中提取元素。”年12月28日,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阳江市海陵岛动工,担纲领衔设计任务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表达了上述设计理念。这项省级重大标志性文化工程,计划于年12月完工并交付使用。
进入年,又一项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8月16日,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合作成立中国水下考古活化利用研究院,并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揭牌。
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依托“南海Ⅰ号”文物考古资源,发挥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人才、经验等方面资源优势,在海洋考古、科技考古、文物保护、人才教育与培训、文化遗产展示利用、对外文化交流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推动建立国家水下考古科技创新中心、中国水下文化遗产研究阐释中心、南海历史文化展示传播中心、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心,共同打造全国水下考古活化利用的高地,进一步助力“南海Ⅰ号”打造世界级考古品牌。
此次中国水下考古活化利用研究院的成立,将有力推动“南海Ⅰ号”文物考古、保护传承、活化利用、文化传播等工作迈向新高度,为广东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提供新动能。
强化国际国内交流
提升“南海Ⅰ号”世界影响力
“南海Ⅰ号”出水文物深刻反映了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文化底蕴,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基础,对推动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民心相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作为“一带一路”的文化使者,“南海Ⅰ号”出水文物及有关素材沿着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参与举办了数十场展览,有力推动了“南海Ⅰ号”海丝文化的国际传播。
年12月,广东海丝馆邀请美国、加拿大、巴西等知名专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了“南海Ⅰ号”对话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为“南海Ⅰ号”打造世界级考古品牌提供了广泛支持。年春节期间,广东海丝馆与马来西亚马六甲郑和文化馆联合举办“迎春接福船——‘南海Ⅰ号’到大马活动”,通过举办馆内打卡、线上展览、宣传片播放、线上讲座等交流活动,为马来西亚观众和当地华人华侨带来海丝文化体验,得到当地民众热烈响应。
以文化人服务好粤港澳大湾区和对台文化交流,让景区成为港澳台地区构建中华文化认同的基地,是身处大湾区腹地的广东海丝馆的重要使命。就旅游市场而言,拥有1亿人口的粤港澳大湾区是广东海丝馆重要的旅游客源地。近年来,广东海丝馆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香港国际旅游展、香港国际授权展、澳门国际博物馆日嘉年华、澳门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澳门国际旅游与世界遗产旅游博览会等平台,积极加强“南海Ⅰ号”及海丝文化的交流与推广,取得了良好成效。如今,广东海丝馆已经在港澳地区开发了一些比较固定的客源市场。如该馆已连续多年为“同根同心”香港中小学生交流计划系列团提供丰富的社会教育实践活动,让香港师生在参观学习中认识祖国国情与中华文化,体会粤港两地同心同根的亲密关系,增强民族自豪感。到目前为止,已接待超过名香港师生。
与此同时,“南海Ⅰ号”也成为推进广东与台湾地区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桥梁。年,广东海丝馆获准挂牌成立了省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为两岸同胞特别是青少年和中小学生开展文化交流提供了优质平台。年11月23日,该馆再次成功协助举办了“台湾青年岭南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探寻之旅”等两岸交流活动,众多青年台胞参观了“南海Ⅰ号”主题展览后,内心有了前所未有的感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广东海丝馆进一步加大在国内交流方面的力度,如“南海Ⅰ号”文物和相关文创产品积极参加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举办的“丝路遗珍”——中国古代外销瓷展、在广西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在河南郑州举办的“博博会”展览等,有力地推动了行业交流。
“南海Ⅰ号”主题研学受热捧
年均服务学生群体10万人次
博物馆是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广东海丝馆高度重视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依托丰富的海丝文化和造船、航海等自然科学知识,结合不同年级学生教学大纲,开发出航海英雄志、结绳大作战、“护照”打卡、陶瓷DⅠY、中国古代航海造船技术与海上丝绸之路等19种研学旅行课程,涉及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等多门学科,可满足小学一年级到初、高中学生研学旅行的需求,用寓教于乐的丰富活动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近年来,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水下考古”的热度提升,广东海丝馆的研学教育活动备受青睐,“南海Ⅰ号”文物保护之旅、“南海Ⅰ号”探秘之旅等课程,更是成为学校及研学机构追捧的明星课程。课程通过参观基本陈列,了解“南海Ⅰ号”的前世今生,体会古人通达四海的浪漫故事,感受古代海上丝路恢宏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学生们在实地直观了解考古发掘现场时,水下考古专家与他们近距离交流互动,讲解水下考古相关知识,分享“南海Ⅰ号”考古的经历,揭开水下考古工作的神秘面纱。在文物保护课程中,除了聆听研学导师讲解陶瓷制作知识,学生们还可以通过观察“南海Ⅰ号”出水的各窑口陶瓷碎片,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对科学的探索以及对文化的审美和追求。最让学生兴奋的是,他们可以亲自动手参与陶瓷修复体验。
感受古代海丝的流光风韵,赓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南海Ⅰ号”主题研学项目已经成为广东海丝馆最受欢迎的研学系列活动,每年服务到馆学生群体达10万人次。
■对话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炜:
“南海Ⅰ号”见证中国水下考古发展历程
今年3月底,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炜参加年第九期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开班式后,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现场的考古专家和工作人员深入探讨“南海Ⅰ号”保护发掘工作,为阳江打造世界级考古品牌等工作建言献策。
唐炜介绍,“南海Ⅰ号”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套),是我国第一个、也是最大最完好的沉船考古发掘项目,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的发展历程,创全国单个考古项目发掘数量之最,获评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年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树立了水下考古的标杆。
唐炜认为,打造世界级考古品牌,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资源禀赋要非常好,“南海Ⅰ号”和广东海丝馆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南海Ⅰ号”自年发现以来,一直是我国水下考古的重要项目,30多年来,其考古、保护以及展示利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具备了打造世界级考古品牌的基础和条件。
当前,阳江正积极落实国家和省有关要求,以建设广东省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契机,着力打造集出水文物考古、海丝文物保护、海丝文化研究、海丝风情展示、海丝文创展销、海丝文艺展演为一体的世界级海丝文化产业带,全力推进“南海Ⅰ号”打造世界级考古品牌。
唐炜说,从未来的发展看,打造世界级考古品牌,对队伍建设、硬件设施、学术研究等各个方面还有更高的要求。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将从资源、专业、人才等各方面提供支持。
荣誉榜
●年3月,广东海丝馆成功申评为全国科普基地。
●广东海丝馆推出的“昔日的贸易商船,今天的文化方舟——南海Ⅰ号研学旅行”被评为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
●年4月,“南海Ⅰ号”上榜“广东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名单。
●《历尽千帆归来新——南海Ⅰ号》一书在世界读书日期间入选第九届读友读品节百社联荐书单。
●广东海丝馆开发的“品读宋代经典,探寻海丝文化”“化学探索船”“中国古代航海造船技术与海上丝绸之路”分别荣获广东省教育厅年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优质课程一、二、三等奖。
●近期,广东海丝馆入选省十大文旅数字化应用案例。
●9月19—21日,“南海Ⅰ号”亮相东盟博览会,荣获“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案例”。
撰文:黄林龙志坤郭亨文李孔青
统筹:杨世华
编辑统筹:何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