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陶瓷 >> 陶瓷优势 >> 景德镇陶瓷雕塑的创新上,艺术家在创作上各
在经过对于创作语言、材料应用、审美表现三个方面的变革后,周国桢的创作进入了新的创作生涯一最富有革新精神的“新表现时期”(二十世纪末期之后),作品更加强调了对陶瓷材料和时代艺术精神在创新与传承中的深度探索,突出表现了艺术家自我精神的升华,彻底打破了传统陶瓷雕塑在创作中要求的“完美”、“精致”之感,开始注重个人对艺术偶发性和随意性的运用,表现对材料特殊性和美感性的追求,进而探讨作品与材料的生动结合,实现了对新时代景德镇陶瓷雕塑艺术的创新性转化。
比如他运用民间大缸盘泥成型方法,信手拈来,在似与不似之间表现对象的神态生动和艺术审美,如作品《斑马》、《任重道远》、《静观》等佳作。周国桢的艺术是传统的延续,也现代的创新,也是民间手法的继承,同样又是民族审美的革新,在他的手下构建了一个富有中国式审美与品格的艺术世界。
“人各有体”是姚永康穷其一生的艺术理想,他作为艺术论坛多次变革迎新的经历者,在融合个体精神与当代审美相统一的过程中最终以“姚体”之风确立了自身艺术的符号性,影响着陶院学子和当代瓷雕艺术风貌,也推动了景德镇乃至中国陶瓷雕塑艺术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之路。在他对陶瓷雕塑的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经历尝试-隐现-探索实践-最终成形四个时期,逐渐确立了个体的艺术符号性,即“姚体”。
年姚永康根据现实歌曲和电影创作了《摘葡萄》和《珍珠女》两件瓷雕作品,这两件作品在造型上虽仍具有传统瓷雕的古典美形态,但在瓷雕技艺上已经非常纯熟,显露了他“不破不立、于险境中寻求统一”的艺术创造力。值得注意的是,年创作的这两件作品已经非常具体的隐现了“姚体”瓷塑忠于表现的两大题材(娃娃与女性)之“女性美”的滥觞。进入80年代以后,姚永康从建国瓷厂转入陶瓷学院就职,工作环境的变化是促成他寻求艺术自觉的重要因素之一,自此他的瓷雕艺术开始走向自觉地探求之路。
首先“表现在他对各种雕塑体、雕塑材料的不断尝试与取舍”。在这一时期,他探索多种雕塑创作方法,包括形式、工艺、材料与主题。在形式上,他所涉及领域相对广泛:既有小型雕塑作品,创作题材大多表现在对“女性”主题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9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