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

我们的祖先是什么时候吃上鸡的

发布时间:2023/12/12 14:56:09   
治疗白癜风有什么新药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4668399.html

今天我们知道一件事物,不同的人用不同的眼光,以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的话,得出来的结果很可能他就是不同的。

你比如说出自《老子》第80章这句话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鸡犬之声相闻说明什么呢?

说明在老子那个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养鸡了。

您可能很难想象,家鸡的养殖在我国已经有年的历史了。

这个年的历史意味着什么呢?

就是那个年代是没有文字记录下来的。

过去我们常讲,我们的历史上下年,今年是公元年,你往前数年,然后加在一块,满打满算是年。而且这年里边还不能都说是产生了文字之后记录下来的历史。

那么我们前面提到家鸡的养殖,比我们发现的我们国家最古老的文字的历史还要悠久。

这么一说您可能会有一个更为直观的感受了。

那么既然没有文字记录,人们怎么能够知道在年前就养了鸡呢。

主要是出自于对于古人生活的那些遗迹的发掘。

通过考古发现的,而且这个家鸡和那种未驯化的原鸡比较起来,就是原始的原鸡,比较起来有一个特别好玩的地方。

因为我印象当中,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那个猪,野猪向家猪的一个转变,这个猪的体型是逐渐变小的。而且它的那个体态,野猪上身是很发达很强壮的。

但是你看家猪它的体态比较匀称,我说这匀称是它肥的比较匀称,上肢和下肢或者就前面和后面,长得就都差不太多,没有说前面特别粗,后面特别细的那个感觉,这是猪的变化。

但这个鸡却是家鸡居然要比驯化之前的原鸡要大。

要大多少呢?

根据现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养鸡遗址里边的骨头,对比那个野生原鸡的骨头就会发现平均长度,家里边驯养的鸡比那野生的鸡要长7.8毫米。范围大概是70到80毫米,各位不妨想一想,那鸡才多大呀?

一只家鸡就比一只原鸡要大那么多,这就说明在养殖的过程当中,驯化的过程当中,我国的古人是非常成功的,至于他们怎么做到的呢?

这事具体我不了解,不过我知道古人是很会养鸡的,在汉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养鸡的专业户。什么也不干,专门养鸡,人送外号祝鸡翁。就是用他的职业来称呼他,这个事情在民间其实非常的普遍。

我们南方通常都是什么养猪的,那个卖肉的,南方称呼什么猪肉佬,卖鱼佬等等。他都是这样叫的,这是历史传承下来的。

在北魏的时候,有一本今天为止我们也经常会在其中寻找素材的神书,叫《齐民要术》,《齐民要术》里面就专门有养鸡篇,就对家鸡怎么养做了详细的梳理。

有了这些铺垫之后,到了唐朝的时候,我国民间养鸡人的数量大大的增多。

而且这个养鸡这件事情,它的技术门槛也不是那么高了,养鸡养狗,这变成是一个田园生活的标志性的代表物了。

你看白居易写那诗,“妻奴兮兮,鸡犬衔闲。”老婆孩子都在,有鸡又有狗。“悠哉游哉,武将终老乎”这期间太舒适太惬意了,我就在这养老得了。

这是白居易向往的一个远离车马案牍的喧嚣的一个鸡犬之声相闻的田园生活。

后来,人们经过考古发现这样的一个情况,就是在唐朝的时候在我国中部、在我国东南地区,养鸡业是十分发达的,养鸡不仅在当时十分普遍,而且这个养鸡的规模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了。

今天我再去回忆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呢,我就有一种感受,好像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有那么一点工艺品。是玻璃的、陶瓷的或是贝壳的,好像都有那么点。

那个年代也有人家放那个陶瓷的马,看上去非常漂亮,人说叫唐三彩。

后来再长大再学习的时候就讲了,说这唐三彩也许放在家里边不太吉利,为什么呢?

说这唐朝的三彩瓷器它往往是在墓里边发现的,是陪葬品。你把它摆在家里,是不是觉得有点别扭啊?

不过后来我想了一下,他要是不摆在墓里边,不在地底下埋着,他能留到今天的可能性又有多大,能让我们看到多少,这个就很难说了。

而且说这唐三彩好像就专指三彩马似的,但其实在唐朝出土的那些文物里边,三彩的陶鸡也特别多。

这也从侧面告诉我们,鸡在当年有多么的流行。

那么为什么当年有这么多鸡呢?

其实有一条非常简单的道理,就是人们乐意吃。

我讲到这的时候,有朋友可能会说你说的这不是废话吗。

那鸡不吃,不吃的鸡人民养它干嘛呢?

我跟你讲,这事现在不合法了,但是放在古代,鸡还真不一定是拿来吃的。

那弄来干什么呢?

是用来看的。

古代有这么一项游戏叫斗鸡,就是弄两只鸡,让他们在一块打架,然后人们就以看它们打架为乐。

从皇上到民间百姓,很多人都喜欢这个。

而且唐太宗李世民是出了名的喜欢看斗鸡。

当然你也别觉得这斗鸡这事被大家如此的追捧,好像是有那么一些残忍,您想想古希腊的那些角斗士,那角斗场,你就会发现我们的祖先看看斗鸡,那简直是文明的不行了。

起码没上人,没让人在一块相斗,所以这是鸡当年的这个重要作用。

当然吃鸡,这才是家鸡能够广泛被养殖的最重要的驱动力。

唐朝人吃鸡那是非常普遍的,很多文献当中都有记录。

我们前面既然提到了唐太宗李世民,那就再讲一个李世民的事。

唐朝初年跟许多其他朝代一样,国力不是那么昌盛,所以即使是朝廷也要厉行节约。

那么在那个年代唐太宗就曾经做了一个规定,就是官员出差到地方上办事的时候,地方上因为种种原因要招待吃饭,那么这些官员吃可以,可是不能在地方上吃肉。

为什么不能在地方上吃肉呢?

说这是给民间造成压力。

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就看得出来,当年国家困难成什么样子。

唐太宗李世民也比较了解民情,也知道这官员的工资是个什么水平,他们总是要打打秋风,总是要打打牙祭,那大官下来办公,底下人怎么不得巴结巴结。

这大官只要稍微流露出一点想吃肉的意思,那底下人怎么着不得给研究出来。

因为这个,这压力就放在下级官员上了,就不再是大官的问题上。

所以李世民在这个要求里边,他是这么规定的。

然而却有人顶风上。

当年有这么一个弹劾的奏章就送到了李世民那,说你手下有一官每到一个郡县必须留那吃饭,每次吃饭的时候必须要吃鸡。

你看看,这就是到地方上吃个肉菜,那在当年这就是个事。

我们讲到这的时候得说一说唐朝人是怎么吃鸡的了。

这唐朝的时候,尽管饮食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源于炊具仍然距离现代的炊具有着很远的距离,所以他们的烹饪手法也相对单一。

所以唐朝人吃鸡,要么就是蒸,要么就是煮,要么就是把鸡肉弄碎了掺到某种主食当中去。

唐朝不是流行各种饼吗?

那至于说鸡蛋,那就更简单了。和面的时候,把蛋清放到里边、把蛋黄放到里边,把全蛋放到里边,这都是有可能的。

然而你说有很多跟现代一样的吃法,像什么炸、炒、这些那就真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667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