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陶瓷 >> 陶瓷优势 >> 大型画册类专著惟美与惟妙正式出版发行
“花衣裳,真好看,仿佛看见年轻时,我的娘”......
由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香港中华陶瓷雕塑研究会主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画册类专著《惟美与惟妙——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中国陶瓷雕塑》今天正式与广大读者见面。
今年7月18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回首经典、铭记辉煌新——中国陶瓷雕塑精品特展”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正式开展。特展共展出了一百余件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的经典陶瓷雕塑作品,展览结束日期为年1月5日。为总结此次特展,策展双方连袂编辑出版《惟美与惟妙》一书。
以现实中的人物、场景作为创作主题,以恰当的浪漫主义手法加以表现,是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中国美术领域开天辟地的创举,是这一时期澎湃生命力与勃勃生机的集中爆发,是艺术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典范。
这一现象完美体现在老树新发的中国陶瓷雕塑艺术领域,是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创作的陶瓷雕塑最大艺术魅力之所在。
这类艺术形式的创作思想、题材选取、艺术表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强大的亲和力和艺术感染力,令观者亲切感油然而生。这类作品的创作对象大都取自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物,通过惟妙惟肖的写实创作风格,结合惟美至上的艺术表现形式,作品朝气蓬勃、阳光向上,不矫揉造作,不虚无缥缈,精气神十足。可以说,这是独属于一个时代的,是一代人的记忆,是雕塑艺术中现实、理想、浪漫凝聚成的永恒艺术瑰宝。
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的陶瓷雕塑,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条不可忽视、值得研究、值得总结的艺术文脉,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它们以鲜明的时代特征、独特的艺术风貌、全新的艺术思想、极致的工艺水准,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从裴李岗文化的小陶人开始,中国陶瓷雕塑走过了年的历程,数千年中,有过辉煌,也有过沉寂。公元十六世纪,以何朝宗为代表的工匠们将中国陶瓷雕塑融入惟美,成为一代经典。此后,陶瓷雕塑艺术日渐式微,几乎全面走向世俗化,进入了一个漫长的空白期。
直到二十世纪中叶,以曾龙升、周国桢、尹一鹏等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的出现,为陶瓷雕塑艺术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并一改以往数百上千年陶瓷雕塑多数只表现释道造像的单一题材,创作思路多元化,表现题材多样化,以其绝伦的惟美与惟妙,一扫十六世纪以降陶瓷雕塑的颓废,以全新的艺术视界,结合院派审美,融合西方雕塑思想,将陶瓷雕塑艺术推上了前所未有的境界。
世界一些著名的公私博物馆、美术馆以及画廊,如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麦克马纳斯画廊(McManusGalleries)等,都珍藏有这一时期的中国陶瓷雕塑作品。
《惟美与惟妙》文字采用中英文双语,以史料作为依据,以唯美为主线,以创作题材进行分类,版式简洁大方,极具年代感。书中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代人心里的一首诗,是一代人强烈的时代共鸣和个人感怀,是一代人的青春与情怀。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戴雨享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育贤先生、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馆长王英翔女士、副馆长方胜女士分别为本书作序;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研究员张吟玲女士结合自己在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40多年的创作实践,为本书撰写了《泥火塑珍——谈谈瓷雕创作过程中的几个主要环节》一文;雅昌艺术论坛超级版主、香港中华陶瓷雕塑研究会高级顾问韦强先生结合自己二十多年的收藏实践,为本书撰写了《惟美至上的写实之再现》特稿。
原文转自:雅昌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