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早的新石器时期,开始制作陶器时,古人便在器具上面刻画各种图案以作装饰用途。近年良渚遗址的申遗成功,也标记的着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史被世界所认同。良渚遗址所出土的大量彩陶器刻画着丰富的几何图案、动物图案、人形图案等。所用的刻画方法包括:彩绘、印花、锥刻、针剔(用针一类较为尖锐的器物在陶瓷上面连续的扎下洞,以形成纹饰)、刀刻等。接下就具体讲一些陶瓷器的纹饰种类。
鱼纹彩陶几何纹饰
几何一词,总感觉来源西方,但出土的陶器上面,几何图案随处可见。东汉制作陶器时常用粗布来进行包裹,在其表面会留下横竖相交的布纹,以作装饰。其做法一直流传到隋唐时期。
波纹陶瓷编织纹理,类似于竹子编织物的感觉,大多用刀刻的形式在陶瓷器表面留下清晰的纹理,此风格在今天的紫砂壶上面最为常见。
其他一些常见的回形纹,波纹等后来被用作器物的边缘纹饰。
动物纹饰
新石器时期的陶器上面较多的是一些鱼、狼、熊等自然中能找到具象事物的动物。在后的商周时期便出现了一些臆想,或者不曾见过的动物形象。表现着人们对自然崇拜,对未知的好奇,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鹿纹彩陶龙纹是陶瓷器上面最为常见的动物纹饰。龙最早作为华夏图腾,一起传承下来。较早的陶器上面龙的形象为夔龙,形象较为简洁图腾化。魏晋时期凤凰纹饰的兴起,其代表着仙气飘飘,也寓意着美好的爱情。到唐时凤纹才常与龙纹相结合使用,并且代表着皇权,常人不可再用。明朝时以前的龙纹3-5爪都有,明朝时才定了龙纹为3爪,其形象才与今天所见的最为接近。而后的龙凤呈祥,双龙戏珠等形象也在青花瓷上所常见的。
五爪龙纹青花瓷(现代)鹿纹
鹿纹在金元时期的陶瓷较为流行,其代表着草原文化,是游牧民族对大自然的崇敬。明清有时期因为“鹿”与“禄”同音,所以常与“蝠”“桃”并用为“福、禄、寿”。明清的青花瓷,斗彩瓷、珐琅彩这些纹饰都运用较多,较为追求其惟妙惟肖,所以一般用彩绘在釉下的方式,称其为釉下彩,既能保持色彩鲜艳,又能使其不被磨损。
南宋鹿纹瓷器植物纹饰
宋代的窑口为单色釉瓷器,各窑口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其中耀州窑是植物纹饰的集大成者。比如菊瓣,荷花在其瓷器上面的运用,花常被用作主体纹饰,多而不乱,繁而不杂。一切都遵循着美学与几何的统一。其刻画手法大多为刀刻,这种方式留下的图案最为清晰,且能体现明显的纹饰凹凸感觉。在那个全手工的时代里难以想象如何做到构图如此精妙且丝毫不差。
耀州窑花卉碗牡丹纹饰,自唐朝起,人们认为牡丹色彩华丽且饱满,所以常常与金银一起来使用来表达富贵的寓意。因此近几年的国花民间调查中显示,超过7成的国人赞同定牡丹为国花,也是说得通了。其在陶瓷上面的绘制手法一般为彩绘,民窑最为常见。宋时被运用于各官窑的单色釉瓷器上面。
耀州窑花卉碗发展到明清时期民间流传最广的还是缠枝花纹。其手法大多为彩绘,绘制时先勾画其花枝主干,以一条线在瓷器边缘反复作内切圆,然后在主干上画出枝叶与花朵。作为主体纹饰或者边缘修饰纹饰皆可,绘制方法易于掌控故被民间流传。
缠枝花卉青花盘人物纹饰
人物纹饰多取自古代的一些耳熟能详的典故,如“萧何月下追韩信”“鬼谷之下山”“三顾茅庐”等。也有一些如“仕女图”“寿星图”等大家熟悉的人物等。其种类数量随着朝代变更,文化作品的增加而增多。
元鬼谷子下山青花罐其他还包括一些宗教纹饰,如“八卦”“太极”“万字”等,种类繁多。其纹饰的运用,大多为结合使用,单一的纹饰给人过于简单的感觉。如常用回形纹作边缘,动物或者植物纹理作主体纹饰的方式。各个朝代,各个地域在各个时期都有着自己特定的审美观,在评价古人的陶瓷作品时需要结合时代观来作理解,绝不可一味地以现代人的审美作主观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