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陶瓷 >> 陶瓷优势 >> 中国陶瓷发展简介及历代名品一览
中国陶.瓷发展简介及历代名品一览
陶器和瓷器的总称
一,陶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瓷器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人的推崇。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年至前年的时代,可以说,汉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汉族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1,中国最早的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大约在距今年左右.年于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发现的圆底罐,其年代据放射性碳素测试为公元前±年,为夹砂红陶,外表有绳纹。
裴李岗文化(公元前~前年)中的陶器则多为泥质或夹砂红陶,亦有少量灰陶。
磁山文化(公元前年~前年)
大地湾文化(公元前年~前年)
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人的制陶工艺不断发展,品质提高,种类增多。
在中国,彩陶出现在公元前年左右。半坡彩陶为仰韶文化的一部分,在年首先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被发现,主要包含水壶及碗等。一开始它们上面纯粹为红色,但陶器上渐渐有独特的符号,称为半坡陶符,纹饰有动物纹、几何纹、编织纹等。此后在临近各省也发现了类似的陶器。在公元前年至年的龙山文化中,出现了黑陶,这是中国制陶工艺的一次高峰。
RMBSGDHKD陶器最初的功能仅仅是用于使用,作为使用器主要的作用就是用于炊具,盛水,储存等用途。由于陶器属于低温陶,在烧制的时候对泥土的搅拌,加工工艺方面粗糙,导致陶器容易漏气,渗水,硬度不够,所以陶器能完整保存下来的东西不多,基本上都上残片。
陶器基本上都上出土,由于其本身的工艺性,价值并不大,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观赏性,艺术性较弱,所以陶器基本上都属于文物。民间很难见到完整器。
重要的是陶器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陶器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一定是逐水草而居。小时候我们学历史说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因为我们华夏文明起源都是以黄河两岸为中心,大量的文化期都是在黄河沿岸,包括长江。那么可以想象黄河周边的几个省份,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发现大量文化期聚居点,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等都出现在黄河沿岸,所以我们看到的陶器,基本上都是这些地方的泥土烧制。
陶器烧制温度经学术机构复烧得出结论,其烧制温度基于℃左右.
二,瓷器
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是中华文明展示的瑰宝。
凡是用瓷土烧制而成的器物就叫瓷器。但当今对瓷器的具体定义,还没有取得统一的意见。一般人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条才能称之为瓷器:
第一,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的。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岭土和化妆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成分;含铁量低。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
第二,瓷器的胎体必须经过℃~℃的高温焙烧,才具备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烧成温度也有差异,要以烧结为准。
第三,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须是在高温之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釉。
原始青瓷,是瓷器的一种。是随着制陶工具的逐步改善,靖舍原始青瓷是现阶段杰出代表,青瓷工艺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对制陶原料——陶土认识得越来越清楚,渐渐烧制出的一些初达瓷器标准,但是在一些方面又不够完善的器物。
早期瓷器的釉是含钙的石灰釉,以铁为着色剂。入窑烧造时空气流通,进氧很多,形成氧化气氛,釉中的铁遇到空气中的氧,烧出来呈黄绿色;如果不让空气进入窑内,则窑中产生还原气氛,烧出来的瓷器就是青绿色。因此,我国最早出现的瓷器为青瓷。釉中的含铁量再高,达到3%,就会烧出褐色釉瓷器。含铁量高的釉涂得厚一点,或将釉中的含铁量提高到4%~9%,这时烧出的瓷器就是黑瓷了。
商周时期正是从陶器过渡到瓷器的渐进阶段,也就是原始青瓷发生发展的阶段。商周到西汉这一时期的原始青瓷所涂的釉子是用石灰石加粘土配制而所的,含铁元素,在氧化气氛中烧成,所以呈青绿,黄圈纹、曲折纹、席纹、叶脉纹、蓖纹、水波纹、云雷纹、“S”形纹等纹饰。主要器型有:尊、豆、瓿、盂、罐、盖罐、提梁壶、鼎、瓮、簋、盉、杯、钵、錞于等
RMBRMBHKDRMB常见窑口及瓷器釉彩名称
GBP邢窑白瓷
RMB越窑青瓷
HKD汝窑
RMB定窑
HKD钧窑
RMB哥窑
HKD龙泉窑
RMB建窑
RMB吉州窑
HKD湖田窑
RMB耀州窑
HKD磁州窑
RMB德化窑
RMB郎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