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陶瓷 >> 陶瓷前景 >> 学术沙龙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学术沙龙陶瓷
本文原标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学术沙龙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于年8月2日在北京市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成功举办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研讨会。会议邀请到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包亦望教授级高工、西北工业大学殷小玮教授、北京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周延春研究员、上海大学顾辉教授、东华大学范宇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杨金山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张宗波副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李达鑫助理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褚衍辉副研究员等九位专家报告人,与到场的参会人员共同交流探讨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的理论难题与应用前景。
会议首先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王笃金书记致辞,他对此次在化学所举办学术沙龙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希望各位学者多去化学所参观交流。随后,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张博明秘书长代表学会致辞,张秘书长认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陶瓷基复合材料也是复合材料领域的高端研究,并希望能借此次沙龙的机会促进陶瓷基复合材料领域专家学者间的技术交流,提高我国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技术水平。随后会议进入到报告环节,第一位报告专家是来自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的包亦望教授级高工,他围绕陶瓷复合材料的高温与超高温力学性能评价新技术展开报告。包教授强调复合材料的应用与其性能的高低分不开,并且在复合材料领域超高温极端环境下的材料性能依然存在许多重大难题。他从复合材料性能表征的专业领域向我们阐述了超高温陶瓷材料的力学性能评价新技术。西北工业大学的殷小玮教授主要介绍了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强韧化设计,殷教授借此次沙龙机会给在场学者分享他最近在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强韧化与界面设计的最新进展,以及他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思路,并希望能进行界面优化设计来解决陶瓷基复合材料强韧性和提高裂纹治愈和性能之间的矛盾。来自北京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的周延春研究员以多孔高熵超高温陶瓷:实现超高温隔热的有效方法为主题展开报告,主要讲解了多孔高温陶瓷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上海大学的顾辉教授对硼化物基超高温复相陶瓷的“核-边”结构及多层微结构协同演化规律进行了说明,并从超高温复相陶瓷的角度分析陶瓷本身的复杂结构。
下午首先由来自东华大学的范宇驰研究员带来以基于石墨烯的结构-功能一体化陶瓷复合材料为题的报告,主要希望通过结构功能一体化实现对陶瓷材料力学性能的提升及各方面不足之处的弥补。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杨金山研究员介绍了从聚合物到陶瓷-高性能陶瓷涂层制备新方法及其应用,他主要从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三元素分析纤维、基体、界面对材料结构性能的影响。来自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张宗波副研究员以从聚合物到陶瓷-高性能陶瓷涂层制备新方法及其应用为题从化学角度讲解陶瓷涂层的技术方法及应用。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李达鑫助理研究员以SiBCN系非晶与纳米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与思考为题向我们阐述了SiBCN系非晶与纳米陶瓷的制备方法及对在此过程中遇见的技术难题的解决思路。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褚衍辉副研究员对高熵碳/硼化物超高温陶瓷研究进行了说明,他希望通过此次报告在高熵材料方面的研究能收获各位专家的宝贵意见。会议结束之际,在场参会者对几位报告专家的精彩演讲致以了热烈的掌声。至此,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学术沙龙-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研讨会圆满成功!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学术沙龙是学会各类学术交流形式中独具特色的活动,每年举办6-8期,主要以高端专家的研究成果为主体,引领行业发展,通过学会平台,给业内人士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激发创新思维,促进产学研结合。免责声明:中国复合材料学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8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