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陶瓷 >> 陶瓷前景 >> 学术资讯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第二届本
信息来源:复旦文博FDCHM
年12月6日,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本科生学术论坛。年11月,第二届本科生学术论坛圆满完成。在此回顾去年期末的这次活动,希望同学们今后能有更多的学术分享与交流,并期待今年的精彩活动。年11月21日,由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办的第二届本科生学术论坛在文博系教室举行。
本次论坛共有9位本科生进行报告,其中有级同学8名,级同学1名,包括博物馆学、考古学、文物学和文化遗产等不同的方向。论坛活动邀请了秦小丽、柴秋霞、刘朝晖、王荣、周婧景和张萌老师担任评议老师。每位同学报告之后,老师们都进行了认真详细的点评,并与同学交流探讨。同时,作为本科生自己的学术活动,由级-级学生组成工作小组,共同准备和配合完成论坛的各环节。研究生学长学姐也给予了支持,并由参加过第一届论坛的级研究生江明圆同学担任了主持人。
作为分管本科教学的副系主任,刘朝晖教授做了简短的开幕致辞,介绍了论坛举办的缘起与首届论坛的情况。论坛倡导坦诚的求学态度、纯粹的学术精神,希望这样的学术交流,提升本科生的研究能力和专业水平。首届论坛,不仅同学们收获丰硕,老师们也感受到教学相长的喜悦。很期待此次论坛,同样取得圆满成功。
报告环节
胡雨桐同学的报告《试论地方历史类博物馆文化认同构建》,以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博物馆为案例,分析其常设展览与临时展览在文化认同建构上的可取之处,根据认同量表MEIM中的三因子结构——认知、情感、行为,并参考国内地方历史类博物馆的展览,提出地方历史类博物馆可将地方性、亲近性、持续性作为认同构建的策略。
老师们指出,该论文的选题切中了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具有研究必要性;同时,还可以补充说明案例选取依据和对国内博物馆领域现状的思考,结合作为研究方法的三因子结构模型展开更多的案例分析。
穆祉潼同学以《“文物+当代艺术品”跨界展览的传播要素初探》为题,归纳总结了二十余例国内外相关展览案例,将其所界定的“跨界展览”分为补充型、并置型和启发型三类,并运用哈罗德·D·拉斯韦尔的“5W模型”,对展览传播中的五个传播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接收者和传播效果在“跨界展览”中的构建方式进行分析,肯定了这是博物馆走下“神坛”、走向公众的一种尝试。
“跨界展览”是当下博物馆领域较新的话题,将现有的展览形式分为三种类型是该研究具有创造性的部分。评议老师们也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例如,需要将“跨界展览”、“当代艺术品”等概念界定更清晰一些,“一事一议”也会使得主题更集中;在我们敏锐察觉潮流趋势的同时,更需要去思考其背后的原因。
骆晓莹同学的论文《多元智能理论在博物馆自闭儿童教育活动的运用》,其研究基于我国有两百多万名自闭症儿童、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递增的现状,分析国内外研究成果与博物馆相关教育活动案例,了解其优缺点,并以多元智能理论中的空间智能和音乐智能为切入点,尝试为博物馆建立起更为多元化的信息传播系统,设计形式更多样的自闭症儿童教育活动。
老师们肯定了该研究的必要性,同时也为研究的继续深化提出了建议:着眼于多元智能理论中的一类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加强对博物馆方面的对策建议;同时,也需要去进行更多的博物馆调研。
程欣悦同学的报告以《中国新石器时代出土古栽培稻遗存的研究》为题,基于考古遗址的古稻遗存和稻作农业相关发现与研究成果,对新石器时代中国境内的古栽培稻空间分布和稻作农业传播路径进行综合研究,并选取其中关键因素、典型事件及现象进行具体分析,形成对地区间的传播机制及其主要原因的认识。
稻作起源及演进相关的研究成果在不断增加,进行综合性研究并重新审视和分析这一宏观格局具有必要性,评议老师们肯定了该研究全面扎实的文献梳理工作和一定的学术功底。同时,老师们也提出了研究中的可改进之处,比如进一步充实自己的研究策略,加强对文中图表的处理等。
李黛丽同学进行了题为《良渚文化出土纺轮研究》的报告,根据良渚文化各遗址的发掘报告,对纺轮的物化性质和出土背景进行梳理,提取其中的材质、形制、数量、尺寸等信息,并从时间和空间上对以上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各时期各地区纺轮的基本特征以及使用方式的异同。并且,结合已有的技术、功能研究和民族调查,探讨纺轮所反映的良渚文化社会纺织业生产状况和社会组织结构。
老师们指出,这一报告聚焦了时代范围与研究对象,灵活运用了类型学方法,资料分析也比较到位;不过,还需要加强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判断。此外,论文还再进一步集中讨论重点,更突出主要想探讨的问题。
赵佳茗同学在《中国古代墓葬中的“哭泣”形象与其情感表达研究》一文中,整理和分析了中国古代墓葬中出现的“哭泣”形象,并对其进行了分类,在使用原境分析、图像学和情感表达等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哀伤”这一情感在墓葬空间中独特的表达方式,探讨了其相关原因以及与墓葬营建中其他元素的互动关系。
老师们首先肯定了这一选题的研究价值,认为墓葬中的“哭泣”形象有很大的讨论探索空间,但是对于这类形象的身份、年龄、所存在的时段等问题,还需做进一步的严谨考证,并注意考察墓葬的社会背景以及母题流行背后的风俗和社会原因。同时,可以缩小研究范围,在更为清晰的框架中进行探讨。
袁悦同学的《碰撞与融合:唐宋时期器物附加装饰研究》一文,选择唐宋时期饰有附加装饰的器物作为研究对象,在广泛收集分析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将器物分为“髹漆”和“附金”两大类。结合这些器物的出土情况与时代背景,探讨了附加装饰产生的重要驱动力、物质保证等方面内容,对唐宋时期器物附加装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老师们认为,论文的逻辑严密,可以看出前期收集了大量资料,考虑到了一些容易忽略的因素,并有自己的思考。不过,围绕漆器的相关定义问题,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并建议进一步筛选材料,使结论更能体现出相异于其他文物的独特性。老师们建议可以继续聚焦研究范围,挖掘物质文化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杨莞尔同学在《傀儡婴戏图年代及功能研究》一文中,从名物考证角度入手,考证此图为明代作品,并从风格和构图等方面推测其属于明代正德以后的院体画,且对宋画有所摹仿。通过视觉元素——宋画、傀儡、仙童、钟馗的使用时令,进而认为其功能可能是正月的节令画。
老师们指出,论文的撰写逻辑清晰、思路明确,研究视角非常聚焦,肯定了其对《傀儡婴戏图》年代的推断,也建议能进一步结合书画研究领域的成果,得到更为明确的结论。
王卓同学通过《民国瓷器名家郭葆昌及其瓷器生涯研究》一文,从文献史料、陶瓷图录、传世器物等资料出发,围绕郭葆昌督造“洪宪瓷”、鉴赏收藏、瓷器研究等内容进行考证和论述,讨论了郭葆昌的瓷器活动与认知审美,认为他在瓷器艺术上受宋以来瓷器风格的熏染,特别是继承了清官窑工艺和审美特点,并对民国陶瓷发展进程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整个陶瓷史上起到了承古启今的作用。
老师们肯定了从人物视角进行研究的学术意义。论文的资料搜集也非常全面,只是一手资料还略显不足。今后还可以进一步丰富研究视角,进一步探讨事件发展背后的动因。
小结九位同学的报告与评议交流之后,秦小丽教授代表评议老师对各位同学的报告进行了总结:
学术论坛的报告体现了同学们在本科阶段得到了良好的学术训练,能综合运用不同材料,有着理论与方法相结合进行探讨的意识。
从报告不同的研究方向来说,博物馆学的三篇论文选题角度都非常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