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陶瓷 >> 陶瓷前景 >> 打破瓷器问到底中国的名片
原文来源:故宫书店,原文发布于年10月30日原文标题:打破瓷器问到底
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疑惑:
中国的文物那么多,凭啥只有“瓷器”获得了同款“china”译名?
法书、绘画、青铜器们先别不服气。
故宫博物院所藏陶瓷器,约有35万件
作为世界上最早制作和使用陶器的国家之一,“中国瓷”曾是最主要的贸易出口产品,获得一众欧洲贵族追捧。
从某种程度来说,瓷器已经成为了中国的名片。
工匠手中富于变幻的器型,五千年来,一直伴随着中华文明的成长,蕴含着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双重力量。
古时制瓷流程图
在瓷器领域众多研究者中,有人沉浸学术,有人痴迷品鉴,但鲜有两者兼备之人。
今天介绍的这位学者,拥有收藏家、古董鉴赏家、畅销书作家、博物馆创办人及馆长等诸多头衔,并因脱口秀主持人的身份被更多人熟知。
没错,他就是人称“马爷”的马未都先生。
遗憾的是,之前《观复嘟嘟》宣布暂时停播,但回顾往期内容,仍是百看不厌。
瓷器主题中,贯穿了不少冷知识。本着“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求知热情,咱们打破瓷器问到底。
陶瓷釉色众多,谁是“第一个”出现?
陶瓷釉色众多,谁是“第一个”出现?
很意外,竟然是平平淡淡的白。
早期的白瓷并非横空出世,而更像是青瓷的改进版。工匠们在摸索了上千年的青瓷烧造基础上,才发现了白瓷的问世技巧。
简单来说,就是将青瓷中的青色去掉。
北齐白釉四系罐
大约在北齐(-年),古人烧出了相对意义的白瓷。今天看来,图上这种青中泛白的釉色,更像是个“半成品”,不该被冠以“白瓷”的美名。
要说实至名归,还得是永乐甜白。
明永乐甜白釉暗花缠枝莲纹梅瓶
釉面暗划的卷草纹、缠枝莲花纹、折枝花卉纹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永乐一朝“白里透白”的釉色,成为后世白釉的楷模。许多人说因其与白砂糖形似,故名。
非也!
当十六世纪,白砂糖技术普及中国时,人们才想起用“甜白”形容永乐白釉。
但这个名称,至少迟到了多年。
在这本马未都先生所著的《瓷之色》中,总能在字里行间发现为瓷器正名的冷知识。
身兼历史与科普重任,行文间却不见死板与枯燥。延续了先生在脱口秀中与知识并存的幽默感,会心一笑中已了然史末。
讲颜色,自然要以色彩为界。
书中按照白、黑、青、酱、绿、红等11类传统中式釉色划分,直观展现中式美学。其下以朝代为时间轴,方便检索查阅。
此次收录的佳器,除故宫博物院外,亦集结了全球各地艺术博物馆所藏,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文物聚首。
秉承“图版高清,刻印精良”的皇室出版传统,结合现代印刷技术,最大程度地还原文物本色。
嗯,不用人挤人,就能在家中坐赏品鉴了。
瓷器史上里程碑式的跳跃,又是谁?
瓷器史上里程碑式的跳跃,又是谁?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一首《青花瓷》,提前公布了答案。
青花三果纹执壶
元朝,堪称中国发生天翻地覆的时代。蒙古大军一路西行,带回了物资,也带回了制瓷的工匠与技术。
这位“外来神”,充斥着波斯文化的影子,神秘而醒目。
历经数年,青花协同釉里红、霁蓝、五彩等纹饰一起,敲开了景德镇的陶瓷艺术之门,使之迅速一枝独大,引领数百年风骚。
青花牡丹盘
元青花题材广泛,几乎无所不包。
其中又以“植物纹”最为常见,尤其花卉,首推牡丹。这让中国人在外来文化中倍感亲切。
青花缠枝莲纹瓶
演变出的缠枝纹饰,在青花瓷器上体现着日渐强化的自然属性。
伊斯兰文化反对偶像崇拜,对植物充满热情,尽情表达自然之风,展现文化交融后的丰富与生机。
虽不见组合与规律,但可看出制作者的迎合之态。
相比于釉色,纹饰能更直接地表达创作者的意图,可含蓄直白,亦能信马由缰。
在马未都先生所著的,非常规瓷器解读《瓷之纹》中,这一特点尤为突出。
纹饰所表达出的翔实内容,是解读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最好资料。
书中按照龙、山水、植物、人物、动物、文字等八类纹饰划分,用上下两册笔墨,细数人为创造容器之上的情感寄托。
每类纹饰主题,皆以一件标志性瓷器开场,辅以恰如其分的古诗词,简约雅致。
“金丝铁线紫口铁足”为何成为哥窑标准?
“金丝铁线紫口铁足”为何成为哥窑标准?
所谓“金丝”,即哥窑中的黄丝,铁线则是黑线。
但凡刚烧成的瓷器,就会有开片,出窑后依然能持续两三年。开片放凉后,置于炭黑水中,掺水静置,就形成了黑线。
哥窑葵花洗
这一过程,瓷器会释放应力,继续开片。由于空气长时间氧化,逐渐变黄,最终形成金丝。
哥窑碗底足
“紫口”是因为脱釉现象,形成浅浅的深色,“铁足”则指瓷器底足的颜色与铁类似。
哥窑的开片,竟是缺陷美的终极表达?
所谓开片,是釉发生的裂,由不同的烧造系数产生。实为烧造过程中的缺陷,古人想回避,可现实很残酷。
宋元时,匠人们决定迎难而上,将其推至另一个美学境地——缺陷美。
哥窑青釉鱼耳炉
这种以釉色和开片作为表现形式,既有釉色中的美丽温润,又兼具开片的破碎之姿,用双重标准形成了瓷器美学的另一高峰。
节目中,马先生也请出了这本重量级的《哥瓷雅集》。
作为故宫特展的专题图录,其中收录了有关哥窑的众多研究成果,包含历史沿革、学术专论、以及严谨搜罗的世界哥窑精品。
上榜的每件瓷器除名称外,还标有朝代、尺寸、收藏地点、釉化学成分含量表等细致的学术信息,从客观角度充分解读。
利用显微镜拍摄的釉面结构照片,将“金色铁线”的哥窑标志突出呈现。
一旁的哥窑标准照,兼具俯、仰、正多角度,再见实物时,定可火速验明正身。
龙泉瓷,为什么会有法语名?
龙泉瓷,为什么会有法语名?
作为汝窑的一个分支,早在16世纪,龙泉瓷就登陆法国。
当时的上流社会演出了一部名为《牧羊女》的歌剧,里面的男主角Celadon,恰好穿了件与龙泉瓷相同颜色的青布长衫。
龙泉窑三足炉
因是主观色调,无法用相应的实物比喻,遂一拍即合,定下了沿用至今的名字——中文音译“塞拉同”。
这不,马先生又拿出了这本《汝窑雅集》,如节目所说,官方历时数年统计的全球所藏,皆囊括其中。
秉承着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宗旨,书中的关键藏品信息,皆以中英文对照形式出现。
千百年来,瓷器作为中华文明中最富力量的一支,不断证明着自己的实力,并最终取得胜利,代表了中国。
作为物证,它们辅助现今的我们,还原出真实的历史。
借用马未都先生的一句话“陶瓷正是这样,既然替中国人来了,不枉英明,挫锐解纷,和光同尘。”
福利时间到!
今日话题
哪件瓷器曾让你
过目不忘?
说说它的迷人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