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

展览18日拉开帷幕陶琉馆里,听浅绛彩瓷

发布时间:2023/3/24 17:50:02   

记者张欣

通讯员宋泽龙金慧报道

晨报淄博5月14日讯你可能还不知道,中国陶瓷史发展到清末,出现了一个创新品种——浅绛彩瓷。浅绛彩瓷存世时间极短,且由于色层容易脱落,所以传世品很少。现在能看到这种存世仅几十年的瓷种的机会来了,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由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淄博市文物局主办,中国陶瓷琉璃馆、江西省文物商店承办的“浅绛彩”瓷器展将在中国陶瓷琉璃馆拉开帷幕。

△金品卿作品:浅绛彩虬枝老松纹方格洗

△程门作品:浅绛彩山水花鸟纹琮式瓶资料照片

此次共展出件浅绛彩瓷器,按照三大家、山水、人物、花鸟题材分为四个专题。筒、瓶、盆、板、壶、缸、盘、杯、罐等各类器形都有展品。程门的浅绛彩人物纹瓶、浅绛彩山水纹长颈瓶、浅绛彩山水纹扇形花盆、浅绛彩山水花鸟纹琮式瓶,金品卿的浅绛彩虬枝老松纹方格洗、浅绛彩山水花鸟纹四方壶,王少维的浅绛彩人物纹镂空六方帽筒、浅绛彩人物纹圆瓷挂板等,被公认为晚清浅绛彩瓷中比较名贵的器物,也在展览之列。

或许,浅绛彩瓷并不是特别出名,却是真正的珍宝。

“浅绛”,浅意为轻浅,绛指红色。浅绛彩瓷是清末景德镇具有创新意义的釉上彩新品种,系一种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绘出花纹,再染以淡赭和水绿、草绿、淡蓝及紫色等,经低温烧成的一种特有的低温彩釉。其艺术效果与浅绛画相似,所以陶瓷界叫它“浅绛彩瓷”。

说起浅绛彩瓷的出现,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19世纪中后期,风雨飘摇的清朝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咸丰五年,因战乱景德镇御窑厂被一把火烧毁。厂里的“库存瓷样”及资料均散失一空。御窑厂的官员、画师、工匠等各自躲散,避难一方。

御窑厂的画师、工匠在躲避战乱时,谋生的手段大部分还是以制瓷为主。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下,不能再以传统的制青花、粉彩等繁杂工艺来制造瓷器,只能在简单的日用瓷上随心绘画,以谋生计,浅绛彩瓷就这样出现了。

提到浅绛彩不得不说到“浅绛三大家”,程门、金品卿、王少维因其在浅绛彩瓷流派中的艺术造诣被称为“浅绛三大家”。程门是公认的浅绛彩瓷的开创领袖,金品卿与王少维曾在御窑厂供职,被称为“御窑厂两支笔”。

据专家对现存瓷器分析,浅绛彩瓷最为繁盛的时期,御窑仅有几十名高水平的画师和十余名文人从事浅绛瓷绘。

浅绛彩瓷既有当时御窑器风骨、名家气质,又有文人画的雅致,其本身就解读了一段中国的近代史,不但见证了清末战乱对景德镇的直接影响,见证了景德镇御窑厂画师们的身世起伏,更见证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创造力。曾经浅绛彩瓷犹如被历史浓雾包裹的丽质佳人,国色天香少人识;如今,经过岁月的洗涤,浅绛彩瓷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物价值渐次铺开,她的美将永远呈现在世人面前。

业内人士表示,浅绛彩瓷很具故事性。第一,其产生于乱世,存世不久,为一现之昙花,可以引起人们的兴趣。其二,其确实在中国瓷器史上,以文人气质入瓷画,诗书画三源同现瓷胎,使得中国文化最精华的情致和瓷器造型艺术结合。其三,其最大的缺点,也就是低温烧就,颜料容易脱落,反而带来一种古旧残缺之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385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