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

陶瓷百科陶瓷器皿为啥会开裂

发布时间:2022/5/4 9:34:09   

相信,不少陶瓷经营者、创作者朋友都曾接到过这样的客户使用反馈:

“为什么你家的杯子泡了几次咖啡之后就裂开了?”

“这个盘子好像不能放洗碗机里清洗,放进微波炉里加热也容易炸裂,都破了好几个了。还没宜家九块九的耐用。”

“就蒸了几次鱼就裂开了,你这个盘子质量不行啊!虽然好看,但就是不耐用!”

其实,小编早在几年前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契机也是拿一个朋友用中温电窑烧制的盘子做了道蒸虾后,就看到釉面出现了裂纹,洗碗时整个裂开了。当时我还没意识到这可能与釉料或者坯料的“玻化”有关,直到最近接触很多咨询购买电窑的朋友,才意识到,他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点:用景德镇/瓷泥烧中温(℃)。

很多来百陶会湘湖(陶大)、部所两个烧成中心搭烧过电窑的“烧友”也都有过相似的经历和困惑,之前一直以为电窑烧制温度有问题,原来,很多“景漂”也都用景德镇特有的或瓷泥创作或生产,这种瓷泥“玻化”温度应该在℃左右,它的“烧熟”温度也在-℃之间。

但是,烧过公共气窑的朋友肯定也注意到了,气窑如果烧到℃以上,就会大量出现变形和流釉现象,损失惨重。从多年公共窑搭烧经验来看,景德镇瓷泥比较适合的温度约℃,上下浮动10℃左右。其实,咱们国家日用瓷中白瓷的标准特指烧到了℃、质地呈白色且覆盖了透明釉的瓷器。

在玻璃工业中,“玻化”是指熔融物凝固成玻璃。陶瓷语境中一般指釉面玻化。然而在传统陶瓷中,“玻化”则注重于坯体烧制过程中不断增加密度的反应,这是一个过程,坯体没有特定的玻化点,并且每个陶瓷次分领域对“玻化”的定义都不一样。随着坯体焙烧温度越来越高,它会达到一个点,如果从这个点开始冷却,就会产生足够的密度和强度,以达到预期目的。因此,“玻化”又被称为“烧熟”或“烧结”。

从观火孔观察陶瓷釉面玻化

陶瓷分子之间孔隙越大吸水率越强,因此实用器皿就很容易在日常使用和清洗过程中因吸水过多而缩短使用寿命。所以,区分陶和瓷,吸水率是一个关键点:大于3%为陶器,1.5~3%为炻器,1.5%以下为瓷器,0%孔隙率的一般为特种陶瓷。

吸水率测试方法:将素瓷放进热水中煮沸几小时,或盛满水放置24小时,分别称盛水之前和之后的重量相除得出的数值即为该素瓷的吸水率。

有些实际应用中,“玻化”是为了达到必要外观或强度的一个重要考量标准。比如美国浅黄陶的“玻化”就需要达到1.5%孔隙率;硬质瓷(如景德镇/泥料)“玻化”就需要满足1.5%以下的孔隙率。

瓷泥片的截断面

红陶土(如建水紫陶等)“烧熟”温度℃,孔隙率则在3~5%左右。

但“烧熟”红陶土过程中则需要注重烧制,因为容易出现很多问题(如变形、起泡等),这往往会加大批量生产的工作量和失败率。

红陶烧制达到℃时,坯体内呈蜂窝结构,表面很多气泡,并且有融化迹象。

因此“半玻化”(高孔隙率)通常被认为是足够坚固和耐用的,特别是当瓷器上的釉适合时,器皿是坚硬和耐用的。事实上,许多陶艺家在完全“玻化”的坯体上使用不合适或熔融温度低的釉料,生产出的实用器皿比在“玻化”程度低的坯体上使用适配的釉料生产出的瓷器实用性差得多。打个比方说:景德镇/高白泥,中温烧成的实用器皿就可能没有高温烧成的耐用,注意,我们说的是可能。

低温瓷和高温瓷断面对比

上图为高温显微镜下,℃釉在不同温度下的表现,℃时瓷土开始熔融,℃时出现熔融物填充分子之间的间隙。

我们之所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11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