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

民国的瓷器在瓷器中的位置

发布时间:2023/1/12 14:53:25   

民国瓷器,在中国陶瓷史上,目前尚未把民国瓷器纳入其中,市面上出版林林总总的陶瓷书籍图录,也极少有把民国瓷器作为一个专类来记叙的。这里面的原因:一大概是因为“民国”这个概念不太好把握;二是一般文物界及收藏界对民国瓷器的重视远远不及他们对其它时期瓷器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追求的程度。

其实近些年来民国瓷器精品已经在悄悄地升温了。这是因为民国瓷器本身就具备了较高品质,其艺术表现力也并不逊色于前朝,唯一欠缺的只是时间罢了。而时间总是在不断地向前、向前。因此许多有识之士已在不动声色地把平常人仍视为杂货的民国瓷器悄悄地纳入怀中收藏了起来,等待着“一朝成名天下知”的那一天。

有民国瓷器,如:居仁堂制瓷器,洪宪瓷,江西瓷业公司制瓷器,厂瓷,珠山八友瓷板画等瓷器。

民国“御瓷”,藏家眼中的现代官窑官窑是由官方营建或主持烧造的瓷窑。官窑瓷器专供皇宫使用,只求质量,不计成本,代表着当时瓷业的最高水平。随着清王朝的覆灭,绵延数千年的官窑制度也告终止。

民国时期的一些统治者为了给自己或统治集团装点门面,也曾指定专人,设计专门样式,特意制作过成批的专用瓷器,其质量和水平并不亚于封建时代的官窑瓷器,完全可以称之为“现代官窑”、民国“御瓷”。

在多种民国官窑中,袁世凯特制的“洪宪瓷”是最有名的。他效仿以往的皇帝,命令景德镇烧制精瓷,以备御用。为此,他从故宫中选择出雍正、乾隆、嘉庆等各朝瓷器精品做样本,命郭葆昌筹办洪宪御窑,还想重建御窑厂。一种说法是,原定要生产4万件瓷器,但因时间等原因结果只完成了件。这批瓷器除增加一些新的造型外,基本沿用传统制作工艺,但彩绘比清代瓷器更胜一筹。为袁世凯特制的“居仁堂制”款的粉彩瓷器,都具有清代宫廷用瓷的风格。袁世凯灭亡后,主事者为了收回本钱,将未烧成的洪宪瓷底款改写为清代雍正、乾隆等不同年款,因此这批“洪宪瓷”中有些造型、工艺虽然完全一样,但却有雍正、乾隆等不同的底款。

清末民初,御窑厂倒闭之后,一批知名瓷画艺人转入民间,新粉彩逐渐进入全盛时期。其先驱是汪晓棠和潘匋宇,继之而起的是以王琦为首的“月圆会”,因每月十五聚会而得名,人称“珠山八友”。当时“珠山八友”中的人物画家王大凡曾绘有《“珠山八友”雅集图》。“珠山八友”并非都是江西人,却云集景德镇,定时探讨瓷绘艺术。他们多以八人合作的形式,画八块长条瓷板组合成一套画屏销售,人见人爱,销路极畅。

关于“珠山八友”的具体成员,据“珠山八友”中最年轻的艺人刘雨岑回忆,当年参加月圆会经常一起论画的艺人有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程意亭、徐仲南、田鹤仙、刘雨岑八人;而“珠山八友”的另一位成员王大凡则回忆为王琦、王大凡、毕伯涛、汪野亭、程意亭、刘雨岑、邓碧珊、何许人八人,而无徐仲南、田鹤仙。

实际上,“珠山八友”与“扬州八怪”一样,是指一个画家群体。他们主张画必有意,画风与书法款识多追求清代“扬州八怪”的风格,戮力把诗、书、画、印与制瓷工艺完美地融为一体,成就斐然。“珠山八友”生前就名扬海内外,特别是在港澳地区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他们的瓷艺作品备受推崇,价格不菲。

作为当时绘瓷领域的顶尖人物,“珠山八友”各有所长,各显其能,各领风骚。如王琦擅写意人物,邓碧珊工鱼藻,徐仲南精松竹,田鹤仙专梅,王大凡专人物,汪野亭尤工于青绿山水,程意亭擅山水花鸟,刘雨岑草虫尤为一绝。即使同画一种题材,他们也能发挥各自的文化修养、运用各自的艺术技巧,绘画出不同风格的作品。

民国瓷,要藏就藏细粉彩民国瓷收藏红火是大势所趋,目前机遇很多,应主要投资收藏民国时期细路瓷器,特别是细路粉彩瓷器,即藏家俗称的“细粉彩”。

行里人通常把瓷器分为细路瓷和粗路瓷两大类。细路瓷的胎质坚致、洁白、细腻、莹润,虽是手拉坯,却很少见旋痕。器物造型生动、秀美、端庄、大方,底足边线整齐。在绘画装饰上,其图案构思严谨,笔法细致,设色和谐,风格优雅。

民国瓷器特点

1、一般制作工艺水平较高,现代化制作的痕迹明显。民国时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各窑厂均不同程度地采用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的加工程序,从采料、练泥、制坯、晾晒、成型等各个环节均基本上采取流水作业,因此制作出来的坯体整齐划一,厚薄均匀,旋削切割精准,干净利索,胎土细润,少有铁星。

2、窑炉通常均已采用名种类型的隧道窑,燃料多用煤、气、油,因此窑温提高、温差小、窑内器物受火均匀。这样烧成的瓷器一般胎土完全瓷化,不易变形,釉面光润,胎体坚致,以手弹之其声音清脆而有余韵。

3、釉料均机械处理,故釉面均匀明净,细若凝脂,光亮柔和不刺眼,在放大镜下观察下可见气泡排列非常均匀,且大小也相一至。

4、各种材料通常采用科学配制而不是采用传统的矿物颜料,因此材料纯度提高,少有杂质,颜色鲜嫩有光泽。又由于二次入窑烧彩时多用小窑炉,温度、时间及火象都能很好地控制,故少有烧坏的彩面。

5、民国瓷器使用化学材料,因而多数色彩浮艳。日用粗瓷的绘画为省工力,也常偷工减料,多采用简笔画法。除机械练泥、制坯、成型外,民国制瓷工艺的最大变化在于贴花纸的使用,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瓷器的生产力。

民国时生产瓷器厂家众多,内中应特别注意“江西瓷业公司”。它的前身是明清御厂窑,有深厚的工艺技术基础,因此烧造的瓷器均有相当高的水准,民间戏称其为:“蒋介石官窑”。

由于时人的提倡,民国时期给我们留下的精彩瓷器大多是彩绘瓷器。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绘瓷高手,程次笠、鄢儒珍、程小笠、吴寿祺、周小松及“珠山八友”都是有很高造诣的代表人物。人所共知的“洪宪瓷”就是鄢儒珍年承制的,胎质纯白,画工精细。据说只生产了一百件,是近百年陶瓷的珍品。现在地摊上所售“洪宪年制”、“洪宪御制”、“居仁堂制”款之瓷器,均为仿冒品,藏者须慎重识别。

“珠山八友”是当时绘瓷的顶尖人物,他们各有所长,王琦善写意人物、邓碧珊工粉彩鱼藻,徐仲南精松竹,田鹤仙写梅,王大凡专粉彩人物、汪野亭尤工于青绿山水,程意亭善画山水花鸟,刘雨岑的草虫尤为一绝。他们并非都是江西人,却云集景德镇,定时探讨瓷绘艺术,为民国时期绘瓷作出了很大贡献。

因为绘瓷相对的兴旺,也促进了绘瓷的理论研究,此时出版了中国第一本专门研究绘瓷的著作《绘瓷学》,由于作者吴仁敬也是绘瓷高手,谙熟绘瓷的各种技艺与程序,所以他的著作不仅具有学术成果,也被当时教育部门指定为职业教科书。此书对于今天我们从事民国绘瓷收藏,仍有极大的帮助。

收藏民国绘瓷,首选绘瓷名家的作品,因为他们的作品代表着当时最高绘瓷艺术水准;次则收藏当时社会名流赠人之订制品,这些绘瓷制品反映出他们的品位、好恶与社交状况,可以证史;除此而外还可收藏一些有明确纪年款的绘瓷,那些虽非名家但彩绘精美的绘瓷也可收藏一二。

还有一种瓷板画,它不是器皿,是纯粹为展示瓷绘的观赏品。主要有两个内容,一是传统绘画,一是人像画。画人像画的大都熟悉西洋画法,通晓明暗关系、用光方法。留下来的作品,有一些是当时名人的画像,也弥足珍贵。而传统画法瓷板画的佳品就很难得了,近年拍卖会上偶尔出现,价格多在万元以上。

一般的民国绘瓷,现在价格多在几十元至几百元之间,还是可以被大众收藏者接受的,所以从现在开始收藏民国绘瓷为时尚不算晚。

在市场旧货摊上,可以常见到一种底款为“康熙年制”,甚至“大明宣德年制”的民国绘瓷,虽明知其伪,但只要工艺彩绘好、器形完整,亦可以民国瓷收藏之。笔者认为,彩绘佳,有堂号款或人名款者都值得收藏,因为这是款章,可直接标识出民国瓷的印记。还有一种公司商号款的瓷器,以大宗货为多,其佳者亦可收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98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