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陶瓷 >> 陶瓷发展 >> 游记千年瓷都景德镇之旅
景德镇是一座以帝王年号命名的城市,宋朝景德元年年,真宗帝派遣官员监督制造瓷器,贡于京师,并以其年号冠名“景德镇”。
景德镇陶瓷世界闻名,今天仍然有不少关于瓷器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
年12月1日到3日,我们来到了世界闻名的瓷城景德镇,外国人因为瓷器知道了中国英文瓷器就是CHINA,我们中国人当然更应该了解景德镇。
这是景德镇纪念因烧制瓷器而英勇献身的“风火神”童宾而建造的“佑陶灵祠”。
景德镇御窑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御窑厂规模很大,是明清两代为上贡宫廷所需瓷器而设的机构,所产瓷器称“官窑器”。
我们参观的景德镇珠山御窑厂遗址是元、明、清三代专造宫廷用瓷的皇家窑厂。
景区御窑工艺博物馆里面有瓷器制作的全过程介绍。
景区内在龙珠阁遗址上从新修建的龙珠阁。
考古发掘后正式对外开放的御窑厂遗址。
在御窑厂景区左边不远的中山北路上,有条祥集弄是明代民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办公场所,不让入内参观。
景德镇中山北路商业街,远处可看到昌南阁。
景德镇的昌江和昌南阁。
浮梁古城离景德镇市区8公里,历史上的景德镇隶属浮梁县管辖,自唐以来,浮梁的县令就一直官居五品,而不是七品芝麻官。
这是浮梁县古城入口。
古城内的红塔,始建于宋代年,初建时为七级六面,楼阁式砖木结构。
可是我数来数去总是九层。
请教蜂友“喵~个咪”后得知,年重新修缮加固时将地下一层的塔基挖出来变成了八层,按逢单层建塔的原则,在塔顶又加了一小层,整座塔现在就是九层,而不是《中国古塔鉴赏》里介绍的七层古塔。
浮梁古城内有建于清代的县衙,为江南保存下来最完整的古县衙。
我们现在看到的古建筑都是重新修缮过的,楹联也是新添加的。
虽然家具什么的也是现在置放的,但是总算还是有点古典韵味。
这是为纪念白居易而新修建的纪念馆“香山别墅”。
白居易成年时丧父,前往浮梁找当小官的大哥救济,得到粮食送回河南老家养家糊口,后跟随在浮梁的大哥步入仕途。
曾有诗云“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雨天中登浮梁重新修建的古城楼。
雨中的红塔和牌坊。
正在申报世界纪录的千年瓷坛,高耸的瓷柱全部用瓷器砌成。
回到景德镇市区,我们参观了中国陶瓷博物馆。
这是国家级的陶瓷博物馆,精品展品很多。
展品的布展也多样化,不拘一格。
这是博物馆的一层大厅,展馆共有五层,就是走马观花的看也要二个小时,我们一直参观到闭馆才离开。
夜幕降临,景德镇的青花瓷塔也亮灯了。
在景德镇的第三天上午,我们去了三闾庙古街,门头上有“三闾古栅”的字样。
因为还没有重新修缮,中间的清石板路还是明清年代的。
清石板路下面是下水道,即使大雨,路面也不会积水。
古街的尽头已经立起了“清街”的牌坊,随着古街的重新修缮工程,估计我们现在看到的街景也将成为历史了。
在一座保护较好的古建筑门口,挂着“三闾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项目部”和“三闾庙古街房屋征收改造指挥部“标牌,我们走进去探访,得知这是明代建筑,已经修缮完工。
这是三闾庙古街的古渡口,麻条石板一直铺设到昌江边。
如今古渡湮灭,仅留渔船。
景得镇的古窑也是天下闻名。
景德镇的古窑宣传标语就是“北看故宫,南访古窑”
这是景德镇古窑民俗博物区。
雨水下水道都是瓷器残片做的。
民间艺人袁方华,陶瓷世家,正在描画自己的陶瓷作品。
“富贵吉祥铜盘铭”“延年益寿瓦当文”。
古柏堂内清代督陶官唐英书写的对联原物,“一榻清风书叶舞”,“半窗明月墨花香”。
地面上的各个朝代陶瓷介绍。
各朝代的各式御窑。
这是宋代龙窑,因窑炉依山势倾斜砌筑,形状似龙而得名。
民俗博览区内的“清园”,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景区内的“明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景德镇你要单独打听“明园”,估计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不会知道,因为这个明园是把附近的明代建筑迁建于此,并不是原有的地名。
好在古建筑是原汁原味的,还是有他的独特之处。
比如天井,雨天雨水可以落到水池里,晴天可以散去潮气。
景区内的瓷音水榭,可以在此欣赏瓷器演奏的乐曲。
结束景德镇的游览,我们在景德镇北站乘坐高铁去武汉,进行下一程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