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陶瓷 >> 陶瓷发展 >> 一群美院年轻人,在山里搬砖烧窑做陶瓷,一
很多人表示,对粗狂的柴烧有点欣赏不来。它没有纯粹的色泽,光滑的表面,甚至不太干净,总之和我们常见的那种规范化的美,不太一样。
蒋马祥带着一群小伙伴在杭州转塘的一个偏僻的山上,建了一个窑场专门做柴烧。
他烧窑是从搬砖开始的。
他研究国内外资料,自己画图纸搭窑,在上百种试验中尝试泥料的配比……偏偏古老的柴烧又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土、火、釉,再加上设计者的随性搭配,他也不知道下一窑出来会是什么样的。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柴烧都被认为是一种既费时又费力的落后烧陶方式,柴烧的茶器具也曾一度被弃之墙隅。大多数人表示对粗犷的柴烧,欣赏不来。可我觉得这些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器物,既让人抓狂,又让人着迷。
中国的制瓷史已经有数千年。而柴烧是一种古老的烧制方法,木材是烧窑最主要的燃料,古代的烧法,是在陶器时罩住瓷胎,将木灰与火隔离开。而现代的柴烧,则是利用木灰来上釉。柴烧的成败取决于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
今天,我们要讲的“山上手作”和柴烧有着千丝万缕的因缘。在杭州G20期间,窑基本都所剩无几的情况下,他们居然还在山上守着一口窑,在山上谈理想,做柴烧创作。这种山上“守艺人”生活,旁人往往是羡慕,却不敢断然抛弃城市的种种,精心专研于手艺当中。
在杭州G20期间,窑基本都所剩无几的情况下,他们居然还在山上守着一口窑,在山上谈理想,做柴烧创作。这种山上“守艺人”生活,旁人往往是羡慕,却不敢断然抛弃城市的种种,精心专研于手艺当中。
1.
故事,从东京艺术大学说起
山上手作是怎么来的呢?故事得从年说起。
年的夏天,蒋马祥读完研究生,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那年,正好东京艺术大学办了国际柴烧艺术的交流,这成了他创建自己柴烧窑的开端。在东京艺术大学,他第一次了解到当代柴烧艺术,从装窑,烧窑,到出窑的整一个过程。
回国后,他对这次柴烧的经历念念不忘。柴烧的器物有一种侘寂之美,让他着迷。
他找到了同学博文,一起在杭州转塘一处偏僻山间建窑室,做器物。之后,由于共同的兴趣,又有学校的老师,和几位研究生的加入。他们一起建了第二座窑,第三座窑。后来便有了山上手作,一个柴烧学习和交流的工作室。
在山上,他们喝茶看书,发呆写字,交流创作。小伙伴们做累了就聚在一起聊聊理想,谈谈生活,对作品互相建议探讨。早上八点钟到工作室,晚上十一点回家,天天如此。
2.
烧窑从搬砖开始
蒋马祥回忆起自己最初做柴烧的时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8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