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陶瓷 >> 陶瓷发展 >> 30本书,带你领略古今陶瓷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陶瓷古国,论陶艺,我国陶艺史长达上万年;论瓷器,我国坐拥陶瓷史数千年,早已成为世界陶瓷的审美风向。
千百年来,全国各地名窑跌出、佳作不断,
各朝各代创烧、流行的陶瓷品类、釉彩画片也均有不同。
陶瓷史不光是当朝的艺术史,更是反映了一个民族生活水平、文化发展、政治状况的生动反映,是历朝各代的发展印记,荣衰与共。
本世纪以来,对于中国古代陶瓷器的鉴赏、研究和收藏,
已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阵热潮,绵延至今,
国内外的专家于学者们,也从不同角度展开研究,将所获成果编撰成书,
以供专业人员或瓷器爱好者浏览、查阅。
如果你是一位初出茅庐的陶瓷爱好者,想要进一步学习了解陶瓷,
除在互联网中搜寻相关内容外,也可在大师笔下的书籍中捕获有效信息;
如果你对陶瓷已有基础认知,想要丰富完善自己的陶识储备,
从数量浩繁、内容参差的陶瓷书籍中挑对作品至关重要。
为此,书生整理出三十本陶瓷佳作,
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阅读方向。
学习是一个逐步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得操之过急,也没人能一口吃成大胖子,了解古今陶瓷亦是如此。
遵循由浅入深、从平地造高楼的原则,陶瓷书籍可大致分为几个阶段,
初步入门、进阶学习、深入了解、兴趣阅读等,
爱好者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掌握情况,选择相应读物进一步学习。
初学者入门书籍
如果你接触陶瓷时间不算久,正处于兴趣萌芽期,
以下三本内容权威、扎实,又十分系统的“初学者必读读物”,能够让刚接触陶瓷的朋友,对源远流长、丰富绮丽的中国陶瓷史形成一个初步概念。
兴趣能满足、疑难可解答,爱好者们在这一阶段的诉求,它们照单全收。
《中国陶瓷史》
作者叶喆民先生家学渊源,自幼随父叶麟趾教授学习陶瓷,后在故宫博物院的十六年间,他得到陈万里、孙瀛洲等名师亲自指导,并追随二位前往全国各地探访,进行陶瓷鉴定与窑址考察工作。
收货“全明星教育阵容”指导、注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叶喆民,不但出版过多部古陶瓷研究专著,发表了百余篇学术论文,就连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汝窑窑址,也是叶先生首先发现并认定的。
叶喆民先生
《中国陶瓷史》一书为叶先生晚年著作,它是在其原作《中国陶瓷史纲要》的基础上,又补充了近二十年来的新发现与新认识。
该书脉络清晰,内容丰富、详实,图文并茂,是一部阐述中国历代陶瓷工艺发展历程,同时也反应了各朝代经济、政治、贸易往来变迁,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历程的陶瓷书籍。
《中国陶瓷》
由冯先铭先生主编,冯先生于上世纪40年代起就职于故宫博物院,50年代转入陶瓷研究。在40余年的研究生涯汇中,他主持展览、考察窑址、编纂图书、创办学会、培养后学等做了大量工作,被誉为“中国陶瓷泰斗”。
冯先铭先生
《中国陶瓷》就是冯先铭先生众多著作中的一本。
该书介绍了从新时期陶器,一直到清宣统年间的中国陶瓷史。内容严谨、体系完备、严谨丰富,是文物专业人员必读的基础书籍;同时其也通俗易懂,内行方便入门,外行粗度也不觉生涩。
美中不足的是其为黑白印刷,但瑕不掩瑜,这依旧是本值得细度的佳作。
《明清瓷器鉴定》
此书为“中国古陶瓷鉴定第一人”耿宝昌先生所著。耿宝昌14岁就拜孙瀛洲先生为师,年进入故宫工作,故宫藏有36万件瓷器,几乎都经过他的眼和手。
耿宝昌先生
耿宝昌先生是文博界名副其实的大家,除古陶瓷及其他工艺品的研究外,他也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及著作。《明清瓷器鉴定》一书,就是先生积毕生心血撰写的一部经典之作,其论述周详、图文并茂、观点独到、剖析精微,在国内外都产生了极大影响,是如同教科书般存在的权威著作。
稍有入门后,这些书值得一读
将基础打扎实后,我们便进入了“盖楼”环节,
这一阶段不光能检验前期“地基”建造的是否稳固,也能在原基础上将楼房堆砌的更高,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高光”节点。
以下几本“进阶”著作中,笔者或由几十位大佬组成、或采集二百余处窑址的标本、或内容之严谨可称之为“讲义”、或以字饰图,讲解古瓷装饰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
它们既专业又鲜活,任何一位瓷友没看,我都会伤心的OK?
《中国陶瓷史》
在出版这本书之前,我国关于中国陶瓷史的著作少之又少,随着考古工作日益发展、新发现的材料越来越多,也有许多陶瓷新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此书是中国硅酸盐学会邀请全国各方面的陶瓷专家,用了几年时间集体编写而成的,此书的出版,是我国陶瓷界一件大事,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7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