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

43岁的她,不顾一切开启制陶之路东家A

发布时间:2023/3/20 17:27:21   
呼和浩特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220917/11789603.html

初看余丽芬老师的照片,我便被她吸引地挪不开眼。

一袭淳朴自然的棉麻休闲服,带着浓浓的民族风情,对着镜头不胆怯,不羞涩,落落大方。恬静,温和,不失自信,这是我对余丽芬老师的第一印象。

你很难想象就是这么一位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女子,在43岁的时候,毅然从百货公司的管理转向了从未踏足过的紫陶制作。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之下,依然忠于自己的人生选择,将有限的后半生与质朴的陶土捆绑。从此她的生活里开始有了鲜花和掌声,还有一间相依为伴的制陶小屋。

年龄本是时间节点,它提醒着我们每到一个时刻,就足够有能力去做一些事情。它本是一种正计时,却被大多数人看作是一种倒计时式的捆绑。我也曾无数次清晰地感受到身体里正慢慢失去年轻时无所不能的冲劲:算了吧,都这个岁数了。

而与云南省陶瓷工艺大师余丽芬老师的简短采访,让我对工作和人生有了全新的规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表,虽不一样,但在这里一切都是准时的,做什么都不晚。”

余丽芬的转折点:43岁

43岁以前,余丽芬在一家百货公司的第一门市部做经理。成家立业,相夫教子,和大部分女人一样,她也过着普通而不失温馨的生活。

要说哪里和别人不同,就是那三年下农村的知青经历,让她比一般人多了几分韧性,在朝九晚五的乏味工作之中,这位出生军人家庭的女子,依然想着法子为自己的日子增添一些诗意。

在百货公司工作时,由于市场承包的制度,余丽芬作为部门管理,手中的柜台由各柜组自己经营。这样一来,她就有了一些属于自己的闲暇时间,做一些喜欢的的事情。

利用这些生活中的琐碎时间,余丽芬开始有条不紊地学习书法和绘画。她练字的办法很特别——拿着毛笔在玻璃上练字。据说这是一位写书法的朋友教她节约用纸的办法。自学书画贵在坚持,而余丽芬最不缺少的,恰恰就是持之以恒的耐心和恒心了。

从玻璃到报纸,一笔一划间光阴飞逝,平淡的生活就这样在纸墨之间渐渐有了生机。

紧接着一场突如其来的企业改制,打乱了原有的一切平静。就是在这个时候,余丽芬开始到紫陶研究基地看师傅们做陶。她一边看,一边自己动手尝试。长期积累的书画知识和优秀的审美对余丽芬的紫陶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帮助。万万没想到,只是初次尝试,便做的有模有样。

不过在当时的余丽芬心里,紫陶和书画都是凭着兴趣和本能在学习。狂热劲儿上来后,她做的陶艺作品堆满了整个家,最后不得不送一些给各路亲友。这些作品恰好入了一位酒店管理的眼,这位经理专门收购了余丽芬的陶艺作品,在自己新开张的酒店里每个房间放置一个,还在总台专门设计了一个展示柜。

不少人开始打听这些陶艺作品出自哪位名师之手。在口耳相传间,余丽芬的作品开始慢慢有了名气。

从爱好转变成事业,这个看起来有点突兀的转折点在余丽芬口中变得水到渠成:“朋友们建议我开一间工作室,可以创作更多作品。”贰零一零年,若水陶艺应运而生。

不拘一格的创作理念,在非议中坚持前行

从一开始,余丽芬的作品便显现出与众人不同的设计风格。“我不仅做传统的紫陶,更喜欢搞一些创新。当时在我们建水还没人做现代陶艺,我就参考一些书上和网上资料,进行了各种工艺技法的尝试,最后喜欢上浮雕。我就开始釆用浅浮雕、堆雕、透雕在紫陶上创作。”

余丽芬说得云淡风轻,可想要做出别人没有尝试过的新东西,自然会遇到诸多不理解。不少老师傅和她说:“你走偏了,搞什么现代陶艺呢?做好传统的就不错了。”

面对这些非议,余丽芬也困惑过。这时,马成林老师告诉她:“没人规定建水陶就只能有一种做法。”

余丽芬知晓,建水紫陶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发展,任何一项技艺的传承,都离不开创新:“只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建水陶才能生生不息,不断前进。”

有了老师的支持,余丽芬的紫陶创作打开了灵感的开关。她一方面平静如水,整日默默地在自己的小工作室里和陶土相伴,不争不辩。另一面又像火一样燃烧热情,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像喷泉那样喷涌而出,支撑着她探索出一条独树一帜,让人耳目一新的创作之路。

在造型上,余丽芬突破了建水陶的传统器型,在创作中与现代生活和现代造型艺术紧密结合,使自己的陶艺作品不仅具有传统器型的典雅庄重,同时具有强烈的现代生活气息和时代感。

在技法上,她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进堆塑、浮雕、透雕等多种技法,创作了大量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现代陶艺作品。

年10月,余丽芬作品《病树前头万木春》获首届云南现代陶艺展铜奖。这一奖项敲开了余丽芬通往工艺大师的大门。此后,她的作品频频获奖。

年8月,作品《双层透雕四君子壶》一举夺得了云南省工艺美术第五届“工美杯”精品评选金奖。年8月,作品《双层透雕堆雕风水缸》获云南省工艺美术第六届“工美杯”银奖;同年11月,作品《双层透雕文房套件》在第十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儒士儒家·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年8月,余丽芬被评为云南省陶瓷工艺大师。从接触陶艺到熟知到自由表达创作,并成为云南建水知名的陶艺大师,余丽芬只用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

你说天赋也好,勤奋也好,对紫陶的执着也好。你能看到的是,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余丽芬不断地为自己做决定,掌控着人生的节奏。

生命就是等待正确的行动时机,她从未错过

余丽芬曾把自己的陶坊取名为“若水陶艺”,取意于《老子》中的“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秉“柔”而入于人与艺的“无”之间。

“只有参悟了人生,才能创作出具有真性情的艺术作品。”

余丽芬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她有一位被人称之为“花痴”的母亲,花是老太太一生的最爱,只要看到花,就走不动路了,于是家中种花,墙上到处挂花的画,身边的环境都是花。

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之下,余丽芬从小就爱花,尤其偏爱荷花。

在余丽芬还是个姑娘家的时候,便常常跑到荷塘边观看荷花盛开的姿态。就是这样的爱好影响了余丽芬,“花”成为她作品不变的主题就不奇怪了。

无论是荷的花、叶、茎、根和莲蓬,都成了她的陶艺作品,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也是她的最爱。

作家三盅曾说:“抛开自己年龄的约束,生命只有疲倦时,而没有衰老时。”所有的记忆和经历,都赋予了余丽芬丰富的份量与色彩。

余丽芬新店开张之后,她将店名改为“爱莲说·陶语”。正如43岁那年义无反顾地选择做一辈子紫陶。现在的余丽芬,也已决定以荷为主题,在这个领域认认真真做自己的陶器。

美国一首不知名小诗有句歌词,很好的诠释了余丽芬老师的生活:“Lifeisaboutwaitingfortherightmomenttoact.”

生命就是等待正确的行动时机,她从未错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79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