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

多名博士成团创业,组建自己的公司,用陶瓷

发布时间:2022/10/5 13:00:02   
青少年白癜风爱心救助 http://m.39.net/news/a_5482059.html

年,徐南平博士带领6名博士,组建了一家仅有50万元创业资金的公司,3个月后就推出我国第一台工业陶瓷膜成套设备;两年里公司资产增值21倍,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陶瓷膜工业产品生产基地。

科技创新,公司资产两年增值21倍

陶瓷制品通常是可以盛水的,因为它不透水。而陶瓷膜却利用高科技,把陶瓷变成“筛子”用来分离过滤,只不过它的孔比筛子的孔小很多,用微米甚至纳米来计算,这便是科学的神奇。别看现在陶瓷膜应用几乎无所不包,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陶瓷膜产业化还是一片空白。

“当时,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项目’都涉及到陶瓷膜产业化。这对我们这些学工科的人来说,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要把国家的重大需求作为自己研究的目标。”本着这个理念,年12月,徐南平与研究所的其他6位博士一起入股,与学校共同投资50万元,成立了江苏久吾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仅仅3个月时间,公司就研制出我国首套大型陶瓷膜设备,当年实现利税多万元。两年后,公司资产增值达21倍多。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把我国陶瓷膜生产带进世界先进领域,并且与国外产品平分天下,在国产陶瓷膜产品市场上占领90%以上份额。

团队创新,领头雁是“娃娃院士”

群雁高飞头雁领。徐南平称得上是这个高科技创新团队的领头雁。但谁也没有想到,作为我国膜领域国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徐南平对陶瓷膜的研究是从零开始的。年12月,徐南平在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完成了博士学业,留校从事膜技术研究。当时,陶瓷膜生产技术还属于西方国家的机密。凭着一腔科技报国的热血,徐南平执著地探索陶瓷膜技术产业化路径。

深更半夜还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是徐南平留给同事们最深的印象。在他的带领下,一批科研人员在陶瓷膜产业化这个全新领域摸爬滚打,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创新过程:花两年时间,把陶瓷膜技术应用到化工领域;花5年时间,应用到钢铁行业废水处理中——创造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样可观。“在我们这里,不加班是不正常的。”范益群说。

5年底,年仅44岁的徐南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江苏省最年轻的“娃娃院士”。

机制创新,学校三次破例铺就“捷径”

“没有学校的三次破例,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范益群说。当年7博士创业,南京工业大学在久吾公司注册资金中投入51%的法人股,允许课题组成员以自然人入股,允许研究所人员在完成学校定额工作量的情况下,在公司兼职,按生产力要素参加分配——第一次破例,让科研人员安心创业;

当企业发展受到限制时,学校同意把研究所三项技术成果、两项专利投入参股,引进校外资本,并同意对方股份占65%,拱手把自己养大的“孩子”送给别人——第二次破例,给了企业做大做强的空间;将部分无形资产股份奖给技术发明人——第三次破例,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落到了实处。

2年,徐南平又领衔创办了南京九思高科技有限公司。这个强大的研发团队,将成为南京陶瓷膜生产一路领先的坚强支撑。

本文来自生意我最行,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186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