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陶瓷 >> 陶瓷市场 >> 僧人圆寂后留下的舍利子,它竟然是身体里的
我们看电视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舍利子”,这个“舍利子”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它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一、舍利子的起源。
舍利这一词源自梵语,是印度人死后身体的总称。
在佛教中,僧人死后所遗留的头发、骨骼、骨灰等,均称为舍利;在火化后,所产生的结晶体,则称为舍利子或坚固子。
有关舍利子的起源,需要追溯到佛教鼻祖释迦牟尼。
据说当年释迦牟尼涅槃后,经火化,弟子们从灰烬中得到了一块头顶骨、两块肩胛骨、四颗牙齿、一节中指指骨舍利和8.4万颗珠状舍利子。
这些舍利子坚硬如石,并且有多种颜色、形状。
这些舍利子由当时印度的阿育王分给八个国王,由他们带回自己的国家建塔供奉。再后来,也流传到了一些信教的国家,包括中国。
公元年,唐高宗时期,人们在洛阳的一座佛塔遗址里发现了其中的部分舍利。
自从释迦牟尼骨灰中发现舍利后,后世的一些得道高僧在火化后,也或多或少发现一些舍利子。
于是人们认为一个人修行达到了很高的境界的时候,才会出现舍利子。所以它被佛教人士奉为圣物。
二、舍利子的“庐山真面目”。
关于舍利子的组成和形成原因,长久以来经过人们总结,有以下几种。
饮食习惯
有人认为,舍利子的形成与佛教徒不吃荤腥,常吃蔬菜和喝山泉水有关。
因为蔬菜和泉水中都含有矿物质,经过人体的新陈代谢,很容易形成大量的磷酸盐、碳酸盐等,最终以结晶体的形式沉积于人体内而形成。
但也有置疑,普通人,尤其是道士,他们生活方式与佛门弟子相似,为什么就没有出现过舍利子呢?况且,佛门弟子无数,为什么只有极少数的人才会有舍利子呢?
人体骨骼残余
人体骨骼在烧灼时可能会出现各种形状的重结晶现象。
人体有很多细小骨骼(如指骨、趾骨或耳道内的微小骨骼),少量骨骼经燃烧后因重结晶,会产生结晶外观的“舍利”。
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据台湾某佛教网站信息:年他们与台湾中科院合作分析了一位高僧的舍利子,发现主要为人骨的成分。
而别的科学研究也侧面证明了骨骼说。
此外,动物牙齿作为装饰品,也是死者携带的随葬品。
牙齿的成分也包括很多无机盐,其中牙骨质部分与骨骼成分相似,因此也有人推测这些牙齿是舍利子的来源。
人体结石
舍利子可能是身体病变产生的物质,实际上可能就是胆、肾结石之类。
这种说法也受到了置疑,按照现代医学的分析,结石的成分是钙质或金属盐沉积,形态类似水垢,也易碎,要不现代医学上怎么可以通过超声波将它击碎呢?
并且数量有限,否则会危及人的生命。可是出舍利子的高僧生前几乎都是身体健康、安详自在的长寿老人。
清心寡欲
另有民间流传认为,一个人清心寡欲,精髓充满,身强体壮,血肉精髓和骨头火化凝结,就会有坚固的舍利子。
随身物
舍利子的形状千变万化,颜色也各不相同;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瑙和水晶;有的透明,而有的像钻石一样光彩照人,这样的形态并非自然生成物。
而高僧在火化的时候,有的会佩戴有生前的随身物品,此外还有一些信徒的供奉物,这些伴随高僧火化的物品中有许多珍贵的宝石,宝石主要组成成分就是二氧化硅。
这些东西都会随着高僧的遗体一起进入火化炉。
在火化炉的高温条件下,这些二氧化硅会被溶解,并与人体骨骼中的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
生成类似于骨瓷、琉璃、陶瓷之类的物品,舍利子有可能是以这样的方式形成的。
温度控制
有说法认为,相对低温的火化才会形成舍利子,比如古代用木柴做燃料,东南亚国家使用的传统火化炉则可以产生大量舍利。
所以舍利子的形成被认为和火化的温度控制存在关系。
舍利和舍利子在佛教中受到尊敬和供奉,近代也有佛教法师认为,舍利子只是物质元素并无灵异成分。
佛教徒尊敬佛的舍利和佛弟子的舍利,主要是由于对高僧生前的智慧、功德和慈悲的景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