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陶瓷 >> 陶瓷市场 >> 国家级非遗项目醴陵釉下五彩瓷堪称世界一
醴陵陶瓷制作有近两千年历史。早在东汉时期,就有大规模陶器生产作坊;五代时期即开始烧制青瓷、青白瓷;明清时期烧制青花瓷;清末民初,醴陵瓷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创烧的釉下五彩瓷闻名世界。
新中国成立后,醴陵瓷更是成为了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用瓷、国宴瓷、国礼瓷,被世人称为“国瓷”“红色官窑”。“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对醴陵釉下五彩瓷最形象的描写。
年,熊希龄在醴陵建立湖南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公司,并于年创烧了釉下五彩瓷,问世后,分别在年武汉劝业奖进会、年南洋劝业会、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等国内外博览会上获大奖,被世人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
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从原料制作到产品烧成要经过近百道工序,全部靠手工完成,突破了釉下单彩的传统工艺,调配出丰富多彩的陶瓷绘画色料,讲究淡雅用色的表现手法,采用双勾分水的独特技法,烧制成的瓷器釉面晶莹润泽、釉胎白泛青,近乎写真效果。
榨泥
压浆
拉坯
压坯
修坯
勾线
分水
上窑
所用颜料,以用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其熔剂中不含铅镉等有毒物质,并能耐酸碱。为适应手工彩绘,成型之坯件须经℃素烧,以提高生坯的强度。坯件彩绘完毕后,须经喷釉覆盖其画面,再经过℃高温烧成,从而使五颜六色的画面从釉层中显现出来。作为醴陵独创的一种陶瓷技艺,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据举足轻重之地位,堪称“世界一绝”。
《移富贵于平安》
新中国建立后,醴陵为毛泽东主席烧制了“胜利杯”、烟灰缸、四季花碗等生活用瓷件(后被称为“毛瓷”),还为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提供生产生活用瓷,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生产陈设瓷和国家宴会瓷,为外事活动提供国家礼品瓷,故被称为“红色官窑”,将醴陵釉下五彩瓷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也代表了现代制瓷业的最高水平。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作品《万紫千红》
作品《碧玲珑》
醴陵釉下五彩又称为窑彩,产生在青花和釉里红之后。清康熙年间创制的一种釉下三彩(红、蓝、青三色),又称釉里三彩,其中的红和蓝分别利用了铜红色料和钴料着色,青为用氧化铁着色的豆青。三种颜色相互搭配,使釉下色彩更加丰富。釉下五彩也是在青花和釉里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年至年,醴陵釉下五彩短短数年便一举创烧出多种高温釉下彩,号称釉下五彩。尤其是创烧出多种复合彩料,以多层次的色阶丰富了醴陵釉下五彩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这是历史性的创新突破,也是对中国瓷器烧造历史的贡献。
湖南醴陵是我国五大陶瓷出口地之一,也是重要的陶瓷产业基地之一。醴陵窑是在隋唐五代时期长沙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釉下五彩瓷而闻名世界,其釉色晶莹淡雅,别具特色。开创了陶瓷装饰新的一页。年湖南凤凰人熊希龄先生(时任民国总理)在醴陵创办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制造总公司,聘请日本技师和景德镇师傅,引进当时最先进的陶瓷生产工艺和设备,开启了醴陵由粗瓷生产到细瓷开发的新纪元。
众所周知瓷器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世界最早认识中国的窗口,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提起瓷器就不得不提醴陵釉下五彩瓷器,醴陵釉下五彩瓷,始于东汉,已有多年历史,中间历经几次工艺的创新,到如今已经集胎质美、釉色美、工艺美、形体美、彩饰美于一体,所以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