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陶瓷 >> 陶瓷优势 >> 津门网段超景德镇古窑非遗传承人澎湃在线
年深秋时节,我走访了千年陶瓷之都景德镇。闻名遐迩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窑陶瓷享有“北看故宫,南访古窑”的盛誉。
中国的英文名Chaina意为“瓷器”,宋、元、明、清瓷器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的瓷器浩浩荡荡运往波斯、威尼斯等世界各地,开启了繁荣的海上贸易,世界因瓷器知道了中国。郭沫若曾赞曰:“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这里千年窑火不断,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
窑神童宾被视其为景德镇的象征。四百年前烧龙缸,童宾殉窑造珍品。若窑烧是这座小镇的魂,窑神童宾则让魂不灭,意永存。
景德镇人为窑神童宾铸造的十米高青铜像
岁月如逝,但窑火连绵延续,万千窑工继续在这静谧之地,重复劳作,不断探索。窑神童宾是窑工的缩影,窑工是中国陶瓷文化的缩影。
进入古窑景区,因不是点火开窑日,遗憾未能见到热闹喜兴的场景,但那久远的古代制瓷作坊仍是令人震撼。
这里坐落着宋代龙窑、文窑,元代馒头窑,明代葫芦窑,明清御窑、风火窑、色窑、爁熿窑、匣窑,清代狮子窑、镇窑,它们传送着中华民族千年陶瓷精美制造技艺的传奇故事。
气势如虹的宋代龙窑
龙窑窑口
火膛和窑室合为一体的元代馒头窑
光耀明代葫芦窑
明清风火窑、色窑、爁熿窑、匣窑
清代镇窑
窑火世代相传
景德镇古窑的手工陶瓷工艺历经七十二道工序。一杯一碗都是千度高温中涅槃而生的新生命,一笔一画是都是老艺人匠心别出,赋予了传承景德镇文化的生命体,令人叹为观止。正因为有这样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体,景德镇陶瓷才能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景德镇传统圆器拉坯,是依据最终的器型作出大致相应的坯体,将泥料放在轮车上,借旋转之力,用双手将泥拉成坯体,是瓷器成型的第一道工序。
非遗传承人尹盛亮制作拉坯工艺之一
非遗传承人尹盛亮制作拉坯工艺之二
非遗传承人尹盛亮制作拉坯工艺之三
非遗传承人曹远金制作印坯工艺
非遗传承人江蕙亲制作利坯工艺
晒坯
陶坊雅韵
非遗传承人樊明保点化青花玲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传承人唐鹏辉,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景德镇齐鲁艺术协会副会长。擅长陶瓷釉上彩人物、花鸟、山水等融为一体,构图讲究,意境深远,气韵生动,色彩高雅、丰富,颇有时代感。
非遗传承人唐鹏辉制作釉上新彩工艺
唐鹏辉老师向徒弟蔡梦霞传授技艺
非遗传承新秀蔡梦霞潜心研习
久闻古窑有一对最年长的非遗传承人夫妇(聋哑人),今日有幸得见了年逾古稀的罗细堂老人。只见她凝神聚气,用一根绣花针为瓷坯刻花(俗称“扒花”),瓷坯在她手里变得古朴而精致,不由得令人肃然起敬。
非遗传承人罗细堂施粉彩工艺
非遗传承人袁宁霞制作粉彩工艺
非遗传承人冯霞制作画坯工艺
非遗传承人邵普选施颜色釉
非遗传承人黄木和雕刻出神入化
“人间瑰宝”青花瓷非遗传承人徐玉闺
非遗传承人李建华擅长釉上彩、粉彩、新彩工艺
釉彩映夕阳
如今的景德镇,平凡朴质的建筑,安逸缓慢的百姓生活节奏,似乎看不出它昔日的辉煌,但这是一座无数人追梦的城市,全国的顶尖的陶艺大师与刚出校门的艺术青年都聚集在这座城市开启的追梦的航向,无数散布在城里郊区的陶艺工作室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千年陶瓷之都,世代传承弥新。
(津门网作者段超感谢唐鹏辉先生、蔡梦霞女士专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