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

成都80后大学老师辞职捏泥巴,作品亮

发布时间:2024/10/31 12:35:00   
01:07

成都龙泉驿区蔚蓝花海景区里,一栋集装箱式的橙色房子,这是詹小英的工作室。11月15日,天空飘着蒙蒙细雨,一楼的展厅,摆着刚结束第24届法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展出的陶瓷作品《虔》。

↑《虔》在法国参展,左一为詹小英

从年接触陶艺,到年辞去高校教师职务,詹小英专心陶艺作品创作,在龙泉驿区开起个人工作室。今年10月24日至28日,詹小英的《虔》作为西部唯一陶瓷类参展作品,亮相于法国卢浮宫第24届法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

中国文化作品亮相法国国际非遗展

15日下午4点,冬日的阴雨过早地让天空暗沉下来。站在门口的詹小英捧着一盆刚刚插好的花,向日葵、绿色雏菊和月季,有着温暖的颜色。

10月24日至28日,作为西部唯一陶瓷作品代表,《虔》亮相于法国卢浮宫,受邀在第24届法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上展出。詹小英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这个作品是中国最传统的器型,釉色也是最传统的青花釉里红,最能代表中国陶瓷艺术的风格,但又跟传统陶艺作品有着不一样的创意。

↑陶瓷作品《虔》

在卢浮宫负一楼的展厅,4个陶瓷展厅,展示着英国、韩国、法国和中国的多名艺术家的作品,其中有12个中国的陶瓷艺术家作品,詹小英的《虔》是中国西部唯一的代表。

“很多人来(参观),因为我们在语言沟通上没有太多障碍,所以展出的时候能够跟观众比较好地交流。”詹小英说,法国是艺术之都,因此前来参观的法国人很多,交流中发现,这些驻足于《虔》前的法国人,都是因为作品有着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又突破传统而被吸引。

高校老师辞职“捏泥巴”

每一个作品在开窑前都是未知的

年,詹小英出生在自贡,小学二年级,从“课余兴趣班”开始学国画,“因为自己确实也比较喜欢,所以就一直画了下来。”国画、水彩画、油画都在画,高考时也报考的艺术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设计专业用电脑比较多,伤眼睛,也不喜欢长时间坐在电脑面前,后来就放弃了。”

詹小英所说的放弃,其实真正的含义,是换了一种画画的方式。年大学毕业后,詹小英第一次接触到了陶瓷,是在一个陶吧里“捏泥巴”,陶土捏成型,涂釉,烧制,最终成为茶杯、花瓶或者摆件,这一喜欢,就坚持了10多年。

↑詹小英在工作室做陶艺

同时,毕业后的詹小英也进入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当老师,给学生们上艺术基础课程,“在学校里,每年的课程都是一样的,这一届讲什么,下一届还讲什么。”詹小英说,一方面是教学设定的课程就是如此,另一方面,自己也不敢突破,生怕讲不好。长久下去,詹小英内心有了犹豫和怀疑,自己是不是还能再做点其他的事情?

陶瓷,成为詹小英课余的“主业”,四处找师傅,从拉胚学起,如何定型、立胚,坐在拉胚机前,有时候一坐就是一整天。詹小英说,拉胚是个技术活,在中国,专业的拉胚师傅和木工、裁缝一样,是一个专门的工种,而在陶瓷行业,这样明确的分工还细化到了喷釉、烧制,都有专门的师傅。因此,在学习了几年后,詹小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陶瓷设计的方向。

每一个陶瓷,无论前期的拉胚、上釉、绘画有多完美,在没有烧制到最后一刻,是否成功,都是未知的。“让人很无奈,但也是陶瓷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烧制的窑打开之前,你都不知道能不能成功。”

“刚开始的时候看老师傅烧窑,觉得没什么难度嘛,但是烧出来的陶瓷就是感觉不一样。”詹小英慢慢地摸索,多少分量的釉里红不会在高温下融化流动,又能画出图案的神韵。

年,詹小英放弃了大学副教授的职称、学校环境艺术系常务副主任和博物馆馆长的职务,放弃了令人羡慕的稳定工资待遇,后来,在龙泉驿区蔚蓝花海景区,开起了自己的陶瓷工作室。

长达10年的少数民族土陶现状田野调查

“我现在的作品一般都有着很明显的少数民族的元素。”詹小英介绍说,自己偏爱动物、花卉和人物方面的创作,这与自己此前的经历相关,在学校期间,长达10年的川西少数民族土陶现状田野调查,给了詹小英很大的影响和触动。

因为接触到陶瓷,詹小英对陶瓷的一切都感兴趣,于是选择了川西土陶作为自己科研课题的方向,“(课题)要跟别人的不一样,关于土陶并没有更多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792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