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

刘志钧说瓷古人的雅致生活赏明清陶瓷花

发布时间:2024/1/14 15:29:32   

白地印花提梁瓷花囊,明,带链高38.4厘米,口径14.4厘米,底径7.4厘米,全部白釉,外壁卷鬚凸印纹,颈短略小,器缘成圈形,腰小于沿部,沿上有相对双耳,且带瓷链,腹中空,附铜胆。(源自:南京博物院)

何为花囊?这里的花囊,不是古人挂在腰间的香包,而是古人插花的器具。这些器具腹部和口径均较花瓶大,囊口封闭,上有圆孔多个,便于插枝软而朵大的花,但功能跟花插是一样的。

乾隆款仿汝釉花囊,清乾隆,高13厘米,口径5.8厘米,足距8.5厘米。花囊口微撇、束颈、扁鼓腹、平底、底下承以三乳状足。肩部对称置双系,腹下凸起一周12个乳钉。(源自:故宫博物院)

瓷器花囊器形应该是不统一的,基本为球形或扁球形大口花瓶,大约分为坐墩式、圈足式、三足式。据推测,其形可能是工匠据喜好和流行审美因器定形,但都名为花囊。瓷器花囊整体器形多矮小,粗颈,短腹,方便插多株花实,以显更为雅观。

宜兴窑仿古铜纹尊,明,高15.2厘米,口径15.2厘米,足距15.4厘米,花囊撇口,粗长颈,短腹,平底。颈部凸雕饕餮纹,颈两侧置对称兽头长鼻耳。紫砂胎,外罩乳浊的天青釉,釉汁肥厚。花囊与花插用途相类,只是口部较花插粗大,可以容纳数量更多的花枝,实用雅观。(源自:故宫博物院)

炉钧釉瓿式囊。(源自:台北故宫博物院)

康熙朝的花囊经典款是太白尊。清宫档案里管它叫“霁红花囊”,和现在豇豆红太白尊的名字完全不一样。整个器物呈半球形,留有一个刚好能插一束花的小口。(源自:台北故宫博物院)

花囊瓷器应是宋代“花插”文化的延续,明代开始见瓷器花囊,大都是广口可放多束花,不像宋代人单支而插。明人高濂《遵生八笺》记载:定窑有瓷器花囊,晚明文人最喜欢之雅事就有香道、花道及收藏古董等。由此可见,明代即有花囊瓷器了。

《遵生八笺》是一本主要写养生的书,除了记载一些炼丹养生修仙法门,还有部分典型的晚明文人生活记载,即为八笺中的《燕闲清赏笺》。在这一笺里,高濂展现出他文人的一面,大谈了一番书画、音乐、古器物、香道、花道等,体现出晚明文人最喜欢的雅事风气。

龙泉窑粉青釉五管花插,高12cm,直径11.5cm,五管花插,又称多管瓶,是流行于宋代的一种花器样式,因肩部设有五个直立圆管而得名,寓意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属极高档的陈设器,清代官窑曾有仿烧,清宫档案中称此类瓶为“五岳瓶”,亦多作陈设器使用。(源自:西泠印社拍卖公司)

清代花囊瓷器始于康熙时期,但文字记载烧造花囊瓷器在清代始于雍正时期。《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中,即有多处记载。如,雍正六年五月二十六日,太监刘希文、王太平、王长贵交来数十件仿古釉器物,中有一件“仿冬青窑花囊”;雍正七年四月十四日,“郎中海望持出古铜花囊”一件。奉旨:著照样镟木样,将天盘口硬楞做软楞,此面上开三孔,做样呈览后再做。

青花缠枝莲纹六连瓶,清乾隆,呈梅花形排列,彼此连通,中瓶高出四周半颈,外瓶腹饰青花缠枝番莲。(源自:辽宁省博物馆藏)

青瓷云龙纹瓶,清乾隆,景德镇窑。(源自: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雍正宜兴窑莲蓬式花插,尺寸:高8.3厘米,口径5.3厘米,底径5.1厘米,腹围24.5厘米,藏。(源自:上海博物馆)

清雍正宜兴窑莲蓬式花插(口部)。(源自:上海博物馆)

花插多是小口径的,口径比较细,也有三孔、五孔、六孔的;花囊多是单口径的,且口部比较大而广,口径在6厘米以上,可放置多束(枝)花,跟现代人插花方式较像;花插器形一般较高,以器形优美居多,而花囊以矮而敦实器型为主,因要插放多束花,故以稳为主。花插器型较单一,花囊器型则样式纷繁,蔚为可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686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