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陶瓷 >> 陶瓷优势 >> 聊聊九月份看过的几本书
成长总是痛的,星标我们陪你
文/陶瓷兔子,头图基于CC0协议使用
1
九月份看完了十五本书,小说和社科差不多各占一半,老规矩今天照旧只聊四本印象比较深刻的书,完整书单可移步豆瓣
陶瓷兔子。本月最精彩:《绝叫》《绝叫》这本小说改编过日剧,豆瓣评分有8.4,但因为电视剧要倡导“正能量”,魔改一通结尾之后,精彩程度大概只有70%,可想而知原著小说有多精彩。这个怪怪的书名来自书里的一句:怀才者的自怜是天鹅的挽歌,平庸者的崩坏是野兽的绝叫。讲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阳子,在遭受生活连番暴击之后的选择和蜕变。阳子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弟弟小纯在中学时因不堪校园暴力自杀身亡,父亲在经济泡沫中欠下一大笔债,忽然有一天就不告而别,同时偷偷的卖掉了家里的房子。不同于家庭风云的波澜壮阔,阳子本人却普通的不能再普通。长相平平,成绩中等,上的是很普通的大学,做的是没什么含金量,也没什么钱的工作。如果日子到这里戛然而止,那阳子不过就是人海中平平无奇的一员,可上天捉弄起一个人来,就是要连她唯一有的东西也抢走。她跟初恋结了婚,却因为迟迟没有孩子被婚内出轨,她很努力的推销保险,却被男上司PUA,在压力和诱惑下开始投机取巧,通过自己买保险,甚至是陪睡等方式来刷业绩,最后却落得人财两空。失业之后她去做了应召女,本以为已经低到不能再低,却又因为一时心软,收留了一个同样从事应召工作的男人,屡次遭受家暴还求助无门。我看着这本书的时候只觉得残忍,仿佛看到一个人的生活在眼前一点点崩坏,而所有的大道理都派不上用场,可如果你听到过野兽在面临死亡威胁时发出的那声绝叫,或许就也能理解阳子的处境和选择。那是一个人在无处可退,也无处可去之时,抛却了良知,摒弃了底线,完全回归到原始的森林法则时,能迸发出最强烈也最可怕的能量。最精彩的黑化情节就不剧透了,反正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一直在猜最后的真相,但也一直没猜对。除了情节之外,这本书采取的多视角叙述的方式也很有趣,从开始就是三条线并进——一位为了调查案件,真相苦苦搜寻线索的警察一个不明身份的,把阳子成为“你”并叙述她一生经历的人一个小混混在审讯时交代的作案经过刚开始看的时候或许会有点摸不着头脑,但看到第五章之后,你一定会爱上这种交叉的叙述方式。2本月最失望:《素食者》同样是韩国作者的书,同样是描述女性的困境,这本书的宣传方向是对标前几年的《82年生的金智英》。豆瓣主页上介绍这本书所获的奖项不少,文案听上去也很诱人——一个誓死不愿意加入人类群体的女人,准备把自己变成一棵树。但真正去看这本书的时候就觉得失望。这本书简单来讲,就是一个从小被父亲暴力教育,婚后又被丈夫当成工具人的女性,忽然有一天宣布自己不再吃肉,借此来对抗自己周遭的一切。立意本来是很好的,但情节真的很稀碎而且过于刻意,能想象吗,一本打着“女性文学”旗号的书,里面的当众扇耳光,割腕,姐夫爱上小姨子等等狗血的情节却一个不少。可以理解这些情节强行被摊牌到一家人头上,一起是为了凸显女主英惠的困境,但过于密集和激烈的冲突,反而显得失真,让人很难代入进去。一本小说之所以打动人,难道仅仅是因为有“文学性”吗,文字的千钧之力,更该是让每个人从中看到自己的现在,以及那个可能成为,或差一点就不得不成为的自己。为了凹“文学性”而文学,让整本书成为一个符号而不是一个故事,真的很无趣。3本月最轻松:《想呀想呀想不停》这本书的作者吉竹伸介是日本有名的绘本作者,它有点像是写给成年人的绘本,每一页内容都来自日常生活的片段,一幅简笔画加一段简单的感想,差不多一小时就可以读完。虽然取材很简单,但日本作者一个加分项就是可以把日常小事写的很有哲理,比如这本书里我挺喜欢的一篇,是吉竹伸介在剪指甲的时候,发现常用手的指甲特别难剪。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吧,用惯了右手的人用左手剪指甲的时候,总会觉得不那么伶俐,但无论如何你也无法用右手给右手剪指甲,吉竹在这个片段后面写了一句话:因为关系太近而做不到的事,还有很多啊。好像很随意的一句感慨,像一下子给生活打了高光,如果连剪指甲这样的小事也是有趣的,那谁还会觉得生活无聊呢?相似类型的作者还有松浦弥太郎,如果只有一些碎片的时间,或者想要放松换换脑子,可以尝试翻一翻这类书。4本月最深思:《乡下人的悲歌》什么是贫穷?为什么人会贫穷?为什么大多数情况下贫者恒贫?想要走出贫困的困境,需要哪些能力和潜质?比起其他讨论“贫穷”这个沉重社会议题的书来讲,《乡下人的悲歌》看上去更像是一本小说,作者J.D本人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从贫困中逆袭的成功者——破败的工业区,落后的学校和教育,一个酗酒无度的母亲,一个又一个在他生命中出现,然后又忽然消失的继父,年纪轻轻死于磕药的玩伴...这就是J.D在这本书中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前半生,或者说,可以预见的一生。作为一个逆袭者,他身上自然有着所有你耳熟能详的良好品质:聪明,坚韧,诚实,勇敢,勤劳等等,但这本书很独特的一点,就在于他不仅展现出了这些品质,更还原了这些品质在自己身上的形成过程。没有谁天生聪明,也没有谁真的可以坚韧到不会被打倒,或许我们每个人出生时的确都被赋予了这些品质,但真正决定它是否能够发挥作用的,却始终是后天的际遇。而想要唤醒一个孩子身上潜藏的良好品质,或许也比想象中的简单。不是名牌衣物,不是先进的电子产品,不是很多的钱,甚至也不需要很多的爱。一个稳定的环境,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一个可以想象的未来,其实也就够了。这也是这本书非常打动我的原因,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做不到是因为得到的不够,但真正的问题却是得到的太多,没有留白和遗憾的人生,反而让人失去了向上的动力。搭配《贫穷的本质》和《美国底层》阅读效果更佳。陶瓷兔子
解局情绪化,专治玻璃心
新书《记忆中熟悉又陌生的面孔》限量签名版正在热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