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陶瓷 >> 陶瓷前景 >> 艺术锦灰堆起时刘丹华的陶瓷艺术
11月8日,由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主办、刘礼宾担任策展人、景德镇陶瓷大学校长吕品昌担任学术主持的景德镇陶瓷大学青年教师推介计划项目——“设计艺术学院青年教师学术提名展——’锦灰堆起时‘刘丹华作品展”在景德镇陶瓷大学湘湖校区开幕。
前言
刘丹华之作,精准于“时”,执着于“势”。着色,凝弹指可破时;成形,铸一触即破势。不破不立,凭创作表明立场;近破而立,借选择凸显定位。作品即出,观者感知刷新;展场成型,时空维度洞开。
从对作品主题的选择,以及对其形态的定格,刘丹华便表现出了对“时机”,敏感。“水”“灰”“云”借助他的苦心经营,凝固于此时此刻——水流而凝、灰散而止,云飘而静。此前的具体动作“溅”“焚”“浮”既包含了这些事物演化的自然过程,也暗含了雕塑家有节制的介入。曲成绕梁觥筹落,杯碎惊心君不语。来年若问今日客,黑犬狂吠杏花雨。
雕塑的“形体和空间”问题,一直是雕塑创作和研究的重点问题。无论是迈克尔·弗雷德进行的“剧场批判”,亦或是威廉·塔克指出的“重力寻觅”,皆涉及“天地人”中的艺术家的感知弥漫和具体界限,从而决定了作品的形体指向或内或外,搅动的空间运动或扩或收。展场中刘丹华雕塑组合所形成的装置体现了两个指向:《锦灰堆起时》,万籁俱寂天籁音起;《器流》成“势”处,金戈铁马赤兔奔来。
策展人:刘礼宾
年11月
嘉宾评说
吕品昌(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
刘丹华作品对艺术空间的把握和陶瓷材料的使用有独到之处。成长于传统陶瓷世家的他,秉持传统工艺的执着态度和工匠精神,善于把传统工艺和技法运用于现当代陶艺,以具象写实,攻克了很多技术难关,把陶瓷材料的表达魅力发挥到极致,创作出了一系列有思想深度的作品,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也实现了从技艺到思想的升华。
朱乐耕(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院院长):
刘丹华作品用大人文、大艺术、有情怀、有思想演绎对陶艺的追求和想法。《锦灰堆》用洒向人间的灰烬来引起观者对人生过程的思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是一个朝夕更替的过程,有初升的光芒,也有落日的晚霞,人生过程就是一个“回归”。刘丹华作品已经突破陶瓷作为装饰层面的认知,走向当代陶艺表现思想、表现观念的方向。
李见深(知名陶艺家,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创建者和主持人):
一花引来万花开,刘丹华作品绽放出当代陶艺的新思想。景德镇是传统陶艺的沃土,也是孕育陶艺创新的福地,当代陶艺需要创新,更需要有新思想的人才,刘丹华作品成长于斯、蜕变于斯,为景德镇陶艺注入了新鲜血液。
部分作品
《锦灰堆》
材料:瓷耐火钢创作年代:-年
在形象上作品逼真地再造了即将燃尽、几乎完全化为灰烬的纸张,这些聚集或散落的碎片仿佛仍在沉浮之中,似乎提醒我们文化和记忆的脆弱;其翻卷的薄片形态也犹如传统工艺中的花卉(如牡丹)造型,仿佛世间浮华的幻象正在褪去绚丽的色彩。以灰色为主调作品弥漫着沉寂、湮灭、无常的氛围,和对人生哲理的沉思。
《溅》
材料:瓷创作年代:年
简单一个物质。但它在经过挤压、变形等各种方式后,它被淬炼成为了各种各样的想象不到的新的物质形态。它以各种各样的扭曲的,紧张的,异形的,美丽的,璀璨的等形态存在。
《器流》
材料:瓷创作年代:-年
造型上放大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工具包括日常生活,医疗,美容等等方面的工具器械,用陶瓷材料的仿金属性来制作这些尖锐的金属工具,在视觉上造成模糊,混淆。用陶瓷材料的易碎性来表现这些金属工具的坚硬性,通过这两者的矛盾来表达各种事物的矛盾性。解构人们对日常事物的惯有的认知和视觉经验,通过放大或重组事物,或尖锐或隐晦,经验不同的观者必然对其事物有着不同方向的思考。
《枯藤》
材料:瓷创作年代:年
尝试把藤从古代文人山水造园的意境中剥离出来,放在另外一个时间空间环境中,对藤重新做一种解读和诠释。而且藤象征着一种顽强的生命力,陶瓷材料具有一种坚硬和易碎的矛盾特性,这里用极度逼真的手法使藤看上去被焚烧,撕裂,扭曲等来表达着它的顽强!
《云》
材料:瓷创作年代:年
水流而凝、灰散而止,云飘而静。曲成绕梁觥筹交错,杯碎惊心君不语。来年若问今日客,黑犬狂吠杏花雨。
《祭》
材料:瓷创作年代:年
灰系列作品的一种延续,把各种灰烬燃烧之后的造型,放在吹有霁兰釉面的各种陶瓷器型的造型上面。传递着某种庄重肃穆,哀思。
《枯叶》
材料:瓷创作年代:年
枯叶是用逼真的手法来塑造事物的外形,通过用瓷的易碎这种特征来表达事物本身的脆弱。尝试用更多的手法去拓展陶瓷材料的外延,以及尝试和实践陶瓷材料在观念的表达上和其他材料的互补和融合性。
个人简介
刘丹华
刘丹华,年出生于江西景德镇,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雕塑系,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艺术硕士学位,现任教于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责编: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