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

博物馆巡礼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专题聚焦

发布时间:2022/12/11 20:07:30   

“号”外的话

博物馆,是岁月的沉淀,历史的珍藏。是时间长河里闪亮的珍珠。

大运河沿线城市博物馆,不仅是运河城市最重要的无形财富,而且它们还留着共同的自然与人文的印迹:运河。

大运河城市博物馆里,每一件藏品,每一册资料,每一幅图画,都无言叙述曾经的辉煌、不凡的过往。它如同滴水,折射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太阳。

走近它们,感受到的是厚重的自豪与认同。

走进它们,触摸到的是满满的自信和骄傲。

中国大运河始凿干春秋,形成于隋唐,兴盛于明清,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对我国政治统一、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运河的开凿和利用过程中,我国劳动民创造了丰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京杭大运河的悠悠长卷中,“南有苏杭,北有临张”,这是古人对京杭大运河沿岸四处著名商埠的描述,“临张”,即如今聊城的临清和张秋。正所谓“漕挽之咽喉,天都之时腋”,聊城与运河紧密联系在一起,运河助聊城一跃而起,聊城也像一座博物馆似的记录了运河的光辉岁月。运河文化博物馆可以说是聊城运河的百科全书。它系统展示了聊城运河开挖史、漕运史、经济史、科技史和文化史。

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东临古韵悠长的大运河,西依美丽的东昌湖,是聊城市最大的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陈列、宣传教育于一体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也是国内第一座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陈列面积平方米,博物馆馆藏文物件/套。大汶口红陶钱纹壶、唐佛造像、宋金线纹罐是在展文物的典型代表。博物馆馆名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先生题写。博物馆共五层,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分陈列区、收藏区、研究和学术交流区三个功能分区。

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整体陈列以“运河推动历史,运河改变生活”为主题,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护和研究运河文化,反映和展示运河的古老历史、自然风貌和民俗风情,基本陈列为“运河文化陈列”与“聊城历史文物陈列”。运河文化陈列荣获首届“山东省博物馆纪念馆十大精品陈列”。聊城历史文物陈列荣获第二届“山东省博物馆纪念馆十大精品陈列”。

世界运河展厅、中国运河展厅、聊城运河展厅为运河文化陈列展厅,于此感受运河文化的千年魅力。古往今来,运河总是伴着一方经济的繁荣而彰显雄伟的身姿,释放着济世利民的无穷魅力。运河的贯通,拉近了经济文化交流的距离,带动了城市带、经济带和文化带的兴起。

“漕船”见证当年运河的繁华

在运河文化博物馆内,陈列着一艘“漕船”,其高超的造船工艺震撼着参观者。据了解,这艘航船于年出土于会通河聊城城区闸口北50米处,残船长17.5米,宽约4米,共11个舱,为元代官府督造的典型漕船。古船已残,木料为杉木,但船底和结构基本保存,形状还是比较清楚,长条木板拼接成平底船底,两端另结档板,系平底船,具有元代运粮船的特征。另外,在船仓底部,清理出土了数件瓷器,这些瓷器都基本完整,是行船过程中必备之物,用做吃饭、储酒或储水,时代特征明确,均为元代遗存。

年春,运河文化博物馆为充分发挥古船展示之作用,让珍藏在库房里的文物活起来,聘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并经过多次论证,将该元代古船修葺复原,让其绽放光彩。目前,大家所见到的这艘漕船就是专家们根据史料记载的航船规模和发掘残船的形状进行复原的。这艘元代漕船向人们证明了,当时聊城段运河已经可以通航大船,其规模之大,可运货物量多,足见当年漕运繁荣旧影。

大汶口红陶钱纹壶

多年前,聊城即有大汶口文化古城,先后创造了史前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东昌木版年画、聊城杂技、剪纸、东昌葫芦雕刻、临清贡砖烧制技艺、阿胶文化等。聊城作为运河古都,吸纳古今中外文化精华,汇融中国南北各地风情民俗,形成了独特的运河风情和民俗文化。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藏有一件大汶口文化时期的红陶钱纹壶。它的彩绘和制作手法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仅精美而且实用。尤其是它使用的简单机械陶车制作技艺,已经具备现代机器车床的雏形,因此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该壶最具魅力的地方是其器身饰有一圈钱形纹。近些年发现的大汶口文化彩陶并不算少,但像这样绘有钱形纹的陶器前所未见。从某种意义上说,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钱纹壶是一件孤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宋金线纹罐多次赴国外展出

烧制于宋代的黑釉双系凸线纹罐,通高20.1厘米,口径14.1厘米,腹径19.40厘米,足径10厘米,重1.78千克。圆唇外卷,广口,高直颈稍微内敛,圆肩,颈肩之间对称置片状双耳,弧腹,下腹圆收,小圈足。釉色黑褐、光亮,外施釉至足,内施釉至口沿下。内外露胎部位施棕黄色护胎釉。双耳和腹部饰有凸线纹,腹部饰65条,劲利匀顺,呈金黄色。白灰胎,细密坚硬。罐体斑纹多样,釉面呈色不同,口沿部釉薄处呈棕黄色,底部釉厚处呈黑褐色,均极亮润。黄与黑的过渡部分形成流畅绚丽的兔毫状流纹。腹部凸线纹之间的棕黄色色斑深浅不一,贯穿上下,如高山流水,变幻莫测。此罐出土于茌平,为国家一级文物。以其稳重端庄的造型、华丽富于变化的釉色、精致巧妙的制作工艺,作为山东省文物精粹多次赴国外展出。

磨喝乐宋代陶模是代表性馆藏

在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的众多收藏品中,多件宋代陶模磨喝乐是其重要收藏,也是其代表性馆藏。这些宋代陶模磨喝乐,极其精美,堪称宋代美学的典范。宋代陶模磨喝乐的收藏,也使聊城运河博物馆成为七家(故宫博物院,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庄浪县博物馆,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常州博物馆,开封大学大观博物馆,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陈列宋代陶模的重要博物馆之一。

宋代陶模磨喝乐,入藏聊城运河文化博物馆,得益于进入21世纪以来聊城市的城镇建设与运河开发保护。本世纪初,聊城对古城进行了拆迁改造,年后对京杭大运河聊城段进行了清淤改造和绿化美化施工,古城改造和运河清淤,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代表宋代市井文化的磨喝乐宋代陶模,更是集中出土出水。这些陶模,或是模印,或是刻画,或是单模,或是合模;有各种神佛塑像,市井人物,生活场景,教育传承,件件都很精美。南京艺术学院黄惇教授在看了宋代陶模磨喝乐后欣然题词:致精微,致博大,足以颠覆宋代美术史。

宋代陶模,是中国存世宝贵的宋代文化的代表,它和宋代书画、宋代陶瓷、宋版书一样,是宋代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收藏的宋代陶模,艺术水平高,造型精美,题材丰富,堪称中国宋代陶模磨喝乐四大体系之首。陶模土质以黄河沙土与运河胶泥混合为原料,制作精美,造型丰富。土质不软不硬,略微偏松,自带黄河沙土的金星,传世品包浆有灰黑或者灰白的缝隙积淀物,陶模表面多有极细小的深褐色颗粒样渍点。

清康熙帝御碑被博物馆收藏

年10月,梁水镇邱庄发现一通清康熙帝御碑,上书:“绿水本无忧,因风皱□”,右上角钤印“渊鉴斋”(清康熙帝的书斋名,在畅春园内),此碑残长厘米,宽35厘米,厚12厘米,底部残损缺失。据专家考证,此碑为任克溥家宅“绮园”内“松桂堂”对联的上联。

任克溥(~)字海眉,山东聊城人。清顺治四年()进士,康熙十二年()刑部侍郎。任克溥为官清正,才智过人。还乡后,在聊城北坝村建绮园、筑敦睦堂,自居其中。康熙三十八年()、四十二年(),康熙两次南巡经聊城,任克溥均接驾陪同。

“以物证史”是博物馆的基本要求,此碑的发现对研究聊城清代历史、运河史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斗转星移,山河增辉,重读聊城这部厚重的历史,让人为之骄傲和感叹,重温聊城那些难忘的岁月,让人更加眷恋这方热土。近年来,作为运河文化科普和宣传教育的重要窗口,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不断提升科普工作能力,大力开展科普教育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活动,共举办科普教育展览和讲座活动。同时,博物馆还运用了当今展陈界最先进的多媒体展示手段,包括4D影像、三维动画、电子翻书、地面投影、互动沙盘。便于观众了解运河文化的同时了解运河科技与当代科技的多样性,让人民身临其境。

如今大运河的繁华早已散尽,时间就像一张巨大的帷幕,把大运河曾经的光芒遮挡在历史深处,在这座承载无限厚重历史感的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翻开历史的画卷,探寻历史深处的那段难忘岁月,感受大运河往日的恢弘气势及其曲折的生命历程,也于此感受昔日运河的光辉岁月,让古老的运河文化穿越千年历史长河依旧熠熠生辉、绽放光彩,将这珍贵的瑰宝继续传承、发扬下去。(张莉整合)

(大运河新闻)

来源: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齐鲁晚报、海报新闻、

----------------------

制作曹宇

编校延晨徐蓉

一审桂艳张莉

二审义富肖东

三审晖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676.html
------分隔线----------------------------